美文网首页书后感每天写1000字我爱编程
在孤独的生活中看到自我——读《东京一年》

在孤独的生活中看到自我——读《东京一年》

作者: 思涵_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11:01 被阅读27次

花了一个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因为是日记体的缘故,按照时间序列读下来,仿佛自己也跟随她在东京待了一年,跟随着她观察与思考。用蒋方舟的话说:

“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和照片,我通过日记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风景在时空上进行扩展,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艺术生活。”

于我而言,读同龄人(蒋方舟89年出生)的“日记”有意思之处在于,可以窥见同龄人(相对真实和隐私)的内心世界,并不时发出“哇,她竟是这么想的”诸如此类的感慨,认识到同龄人超乎于己的冷静、清醒、成熟。用书里的用词是一种“老灵魂”,“青春之躯下有着一颗沧桑的心,活得自知、克制,生命仿佛是一场漫长的‘余生’”。

我此前并未看过蒋方舟的作品,文采不错,引经据典背后是深厚的阅历积淀。而且她的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全暴露了”,不忌讳于表达一些可能不那么乖巧的观点。

比如她直言综艺节目为了收视效果背后的虚假;

抨击男艺术家对性的理解脱离实际,某些心思简陋得一塌糊涂;

和父母因细小的吃饭问题发生不快,感慨爱他们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把墙内的生活形容成“鸽灰色的天空下、凄黯的风景里、泥泞的道路旁”,把自己在异国的存在称为“流亡者景观”,充满了自怜;

坦言日本作家也是精于人情世故且刻薄的;

春天去表参道买衣服,想到两个故事不由得空手而归;(我曾有过一模一样的窘迫感)

讲自己三次在不同地点(莫斯科/巴黎/日本浅草)看脱衣舞的经历,笔调坦率而不色情;

她把自己坚持写作、恐婚、畏惧安逸,描述为“功利和虚荣”;

这些正是我想看的。从这里看过去,“老灵魂”里又有一颗不做作、年轻跃动的心。

但是恰如不少网友说的,书里吊书袋的成分确实有点重了,所以我原本预期当中的关于东京城市和日本民俗甚或是二次元的刻画比较少,还不过瘾。

在蒋方舟的笔下,日本(东京)的关键词是:艺术、禅宗、酒、老人、性。

1、艺术、文学

在东京的日子,蒋方舟着墨最多的就是艺术展,仿佛隔三差五就要去一次。从六本木的森美术馆,到表参道的根津美术馆;从箱根的“雕刻之森”到冈田美术馆,从三岛由纪夫文学馆到东京站美术馆川端康成的展览;从新潮社作家照片展到东京都美术馆三五不时的画展。

“京都的文艺是观赏性的,让游客不住赞叹好山好水好树好庙。身处东京,却感觉到了一种日常的丰富,那文艺像是鱼身处水中,因为无处不在,所以让人毫无知觉。”

东京森美术馆, 位于六本木森新城森大厦 53 楼

艺术在国内是文艺青年的专属,是因为艺术作品的理解难度,非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或者生活阅历,很难去看懂艺术家的旨意,从而陷入呆若木鸡般伫立在一幅作品前的尴尬。但东京市民看艺术画展就像家常便饭,是生活的必修课。很奇怪,国人的艺术素养难道更差吗?

有的展厅不允许携带手机和相机,就是“不靠照片来让记忆偷懒,只能完全地暴露自己,把画面铭记在脑海里,然后绝望地看那画面一点点褪色。”

2、寺庙、禅宗

日本的寺庙神社众多,作者只浅浅地游历了东京浅草寺,京都清水寺、以禅宗石庭闻名于世的龙安寺、贵船神社,奈良的东大寺、唐招提寺、法隆寺,即使是在最繁华高密度的表参道根津美术馆,有一处静谧的庭院。这些建筑和都市生活水乳交融,有种闹中取静、大隐隐于世的意味。我也去过国内不少城市的寺庙,大都远离市区,而且被商业化的厉害。

东京的寺庙虽也是旅游景点,但因为数量众多,且就坐落在家门口,你会看到很多本地的“常客”,很多空茫挣扎的人们化身虔诚的教徒,用“修禅”这种方式消弭城市生活的焦虑,洗涤心灵的尘埃。

日枝神社,在寸土寸金的千代田区  

在缺乏宗教信仰同时又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产会通过运动(马拉松、游泳等)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还有呢?旅行?归隐田园?当然,蒋方舟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信仰’这个词可以被替换成‘信念’,这信念可以是对公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对艺术的热爱。”

3、清酒、生食

饮酒文化在日本值得大书特书。居酒屋遍地,且是如同现世乌托邦式的存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新宿区「思い出横丁」是日本著名居酒屋街,这条街并不长,却有小店80多家,这些店的历史都在五六十年以上。蒋方舟在这里写道,日本尤其是东京这样的城市,人白天安静压抑,晚上则借酒一抒胸臆,得一丝畅快。

日本居酒屋,红灯笼亮起,就是开始营业了 

三岛由纪夫在《叶隐入门》里则写:“在日本,酒席形成了不可思议的构造:人变得赤裸,暴露弱点,什么样的丢人事、什么样的牢骚话都直言不讳,而且因为是酒席,过后被原谅。”

日本的清酒(せいしゅ)不烈,有点像葡萄酒,不大容易醉,“有时盼着自己能醉一醉”。我在北京的日料店里喝过这种酒,老板通常贴心地将酒做成温热状。

日本人偏爱刺身,而且是生食。很多国人是受不了这种食物的。

4、老龄化

日本的老龄化程度极高,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的1/4,但是这群老年人活得简直比年轻人精彩,娱乐活动异常丰富,比如日常光腿穿裙子,去美术馆看展览,各国旅游打卡的老年团。

“看了日本的老人,我总觉得自己过去对老年人生活的想象过于贫瘠,总想着他们是被抽干了人生意义的人类,但其实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与恋爱。”蒋方舟感慨。

国内的很多老年人,已经成了年轻人的免费保姆,做饭带孩子,没有个人生活,典型如很多上了年纪的女人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甚至模糊了自己的性别意识。偶尔发明个广场舞,也成为群嘲的话题。

“老人像是另一个物种,或是另一种形式,当世界是GIF、AVI格式的时候,他们已经提前进入了JPG格式,没有多余的动作,所有的情绪反应也降到最低。”

这里不得不提《圆桌派女生派》里放出的照片,西方的老年人即使上了年纪依然得体。

巴黎街头的老太太

5、性文化

在蒋方舟的眼里,日本的性文化有一种原始的味道。

“日本民族神话的起源就与性有关,因此世俗精神就在性上无所忌讳。古代的丰年祭是一年一度的性狂欢。”

但是据调查显示,50%的日本已婚者几乎没有夫妻生活(没有性生活或每月性生活少于一次的夫妻)。看来日本家庭的男人养家,女人相夫教子的角色分配结构是很成问题的。首先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夫妻关系,同时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男主人每天下班回到家呈现出的疲惫冷淡,女人无法倾诉的生活烦恼,日积月累形成了难以弥合的情感缝隙。

附.作者推荐的景点

神保町旧书街

神奈川县美术馆·叶山分馆,临海而建的白色建筑

小涌园车站附近的冈田美术馆,亚洲最大的民营美术馆

富士山脚下的三岛由纪夫文学馆

濑户内海艺术祭,三年一次艺术展  “柔软的建筑”丰岛美术馆、丰岛横尾馆

附.作者提及的文学作品

歌德《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塔索》《浮士德》《意大利之旅》

又吉直树《火花》

格雷厄姆·格林《文静的美国人》《权利与荣耀》

潘绥铭《我在红灯区》

三岛由纪夫《旦角》《潮骚》《叶隐入门》

弗雷德里克·丹奈/曼弗里德·李《X的悲剧》

阿加莎·克里斯蒂《寓所谜案》

太宰治《人间失格》

紫式部《源氏物语》、清少纳言《枕草子》

藤原道纲母/紫式部/和泉式部等《王朝女性日记》

井上靖《天平之甍》

劳伦斯·布洛克《八百万种死法》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纳博科夫《普宁》

阎连科《日熄》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刘震云《一地鸡毛》

张爱玲《心经》

蒋方舟/阎连科《两代人的十二月》

约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运动改造大脑》

井原西鹤《好色一代男》

西木正明《冰冻的眼》

乔治·奥威尔《1984》

杜拉斯《情人》

渡边淳一《失乐园》

岛崎藤村《新生》

施蛰存《春阳》

向田邦子《春天来了》“昭和民族的张爱玲”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

波德里亚《论诱惑》

川端康成《禽兽》《山音》《伊豆的舞女》

谷口治郎《老师的提包》

山崎丰子《白色巨塔》《浮华世家》《不毛之地》

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格罗斯《邻人》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史蒂文·柰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梵高传》

乔纳森·弗兰岑《自由》

井上雄彦《灌篮高手》《Real》《最后的画展》21天独立完成101幅画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诺贝尔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耻》《幽暗之地》《动物的生命》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

远藤周作《沉默》《深河》

芥川龙之介《诸神的微笑》

作者:Spring,一个靠读书对抗迷茫的北漂互联网民工,拆书小白。长期关注内容型产品和文娱领域。公众号:了了次元(liaoliaociyuan)

相关文章

  • 在孤独的生活中看到自我——读《东京一年》

    花了一个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因为是日记体的缘故,按照时间序列读下来,仿佛自己也跟随她在东...

  • 生活在别处

    《东京一年》这本书起笔于蒋方舟的歌德式出走。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东京一年的生活。或许是因为文章的形式,这本书读...

  • 不听话,那又怎样!

    在奇葩大会看到青年女作家蒋方舟分享她在东京一年的孤立又孤独的生活,远离家乡,远离朋友,远离熟悉的一切,去到一个完全...

  • 2018.7.4

    2016年,蒋方舟独自在东京生活了一年,她说东京拯救了她,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于我,我是一个极度缺乏...

  • 〈东京一年〉,在路上寻找自我

    <东京一年>,在路上寻找自我 9月14日,恰逢出差,有三个小时的空档,高铁上无事可做,昏昏欲睡之时,想起前些日看到...

  • 《东京一年》:在东京生活一年的文艺病(二)

    《东京一年》:在东京生活一年的文艺病(一) - 简书 《步履不停》:只是当时已惘然 - 简书 1 写完本文的上半部...

  • 《东京一年》:在东京生活一年的文艺病(一)

    -1- 这是一本封面惹人怜的书,装帧精美,内附手绘地图,腰封是由北京到东京成田机场的机票,也是很多人关于日本印象的...

  • 东京一年·序言

    蒋方舟行旅锁记《东京一年》,“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201 6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

  • 初读《东京一年》的感受

    01 《东京一年》是蔣方舟记录自己在东京独自一人生活的一年。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在东京每一天的琐碎,从2015年...

  • 读《东京一年》

    朋友圈里时不时会刷出来,某某好友坐标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的照片状态。我心里羡慕之余,也打听一些关于出国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孤独的生活中看到自我——读《东京一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pq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