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本名武珝,后改名武曌(zhào),她十四岁时被选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后来称为太宗之子高宗李治的皇后,曾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费唐自立为帝,定都洛阳,称之为“神都”;定国号为“周”,后人称为“武周”政权。这样她实现了从参政、辅政到称帝、君临天下的角色转换。
改朝换代建立一个新的政权,首要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也就是朝代的名称。历朝历代,国号的确立都有其渊源,或据官职,或据爵位,或据封地,或据谶语。武媚夫家是李唐,她称帝定国号既没选中夫家的“李”,也没看上娘家的“武”,而独独相中一个“周”。那么,武则天为何定国号为大周呢?把国号改为"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古代的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正统地位,常常要包装、粉饰一下自己在出身。武则天出生低微,其父武士彟本是商人出身,因早年投靠高祖李渊才发迹。所以当年骆宾王在《讨武氏檄》里称武则天“地实寒微”,突厥酋长也曾说“武家乃小姓”。为了改变出身低微、难以服众的窘境,她为了攫取天下必须为自己找一根“龙脉”,说白了,需要编故事。
史书《姓纂》里曾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也就是说周平王的儿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姬武),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姓氏。
这样一来,武则天所在的武氏家族不但是周天子的姬姓后裔,追本溯源,还是黄帝轩辕氏的嫡系子孙,家世背景一下子登峰造极,无上荣光。武则天本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姬武的第40代子孙,那当皇帝也就是根正苗红,再正当不过的了。
另外,在唐人看来,从夏商周到秦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 隋 这么多朝代里,要说天下真正安定、国祚久远的,只有周朝、汉朝两个朝代。李唐的奠基人之一唐太宗治李世民在世时崇汉法,武则天改朝换代,当然要跟李唐区隔开来;何况周朝享国800年,远长于旺汉的400年统治。
顺便说一下,武则天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在全世界所有做过都城的城市中,能够被称为“神都”的大概仅洛阳一座。 “神都”,不仅仅是对洛阳名称的改变,它的背后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她她要主宰这个国家,要改朝换代,要建立新政权,国都也必须是新的。
李唐以长安为都城,长安是李唐王室的大本营,各个世家以及权贵也都在长安。武则天不再重视长安,将长安交给刘仁轨镇守,实际上就是将洛阳的地位抬高到长安之上,这其实就是武则天向李唐王朝叫板,与长安旧都彻底告别,重新在洛阳建立属于自己政权的新国都。
所以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唐朝首推周、汉。周朝历史久远,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华夏文化,深得百姓们所景仰。武则天为了凸显自己政权的个性,自然认为应承周,仿周朝而效之,以“周”为号,就是为了表明她要继承周朝礼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被中国古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复周礼”,武则天以“周”为国号也是与孔圣人的主张一脉相承的,这当然是正当而又神圣的做法。
所有事情的背后都是有隐情的,武则天崇周的念头绝对不是突发奇想,他自幼以及入宫为才人以来就有意识学习《周礼》,她甚至在称帝之前曾经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兴建明堂,作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兴周朝礼制的姿态。
在临朝称制以后,她仿照《周官》,将三省六部改为凤阁、鸾台、天、地、春、夏、秋、冬等;,以周礼为标准,令百官按《周礼》行事,如将六部尚书改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再如她实行周正,以十一月为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以正月为一月。这些改革的依据就是源自周官、周礼、周文化。
不仅如此,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e) ,生前为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死后赠礼部尚书。武则天当了皇后不久,便怂恿唐高宗李治重新追封其父武士彟。《新唐书·武士彟传》记载:“高宗永徽中,以士彟仲女(即武则天)为皇后,故崇赠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谥忠孝。这样原来的应国公武士彟就成了周国公武士彟,武家就跟“周”字扯上了边,中国人做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遵循道统,武则天这样的一系列操作就为她后来的登基炮制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显赫身份。可见武则天对“周”情有独钟在很早就扎下了种子。
而且,“周”字从字义上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字,既有周到、周密、周详、端正、完备之意,也有忠信之意;有人说,“周”字外有广阔而坚固的壁垒,内有“土”地和人“口”,这是建立政权的基础。用“周”字为国号,周而复始,好比太阳、月亮、地球循环周转,永恒不断,天下周全,国祚长久,寓意是如此之吉祥美好!
这样,武则天利用所谓周朝武氏的历史渊源,启用“周”为国号,用人们尊崇周朝意识来统治天下,安定人心。她即位称“大周皇帝”后,马上立周祖七庙,其中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姬武为“睿祖康皇帝”,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把武周打造成姬周的翻版,她武媚当然就是从血统、法统到道统上都名正言顺的天子继承人了!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唐朝皇帝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