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学的一些书籍,在我接触有书之前知之甚少,《乌合之众》是社会学经典读本,是解析群体心理学的名著。初识它,恰恰是有书共读此书,那是2016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有书推出的这本经典社会心理学名著,那时候的有书确实会推荐一些我们读者感兴趣的书目,那些我们充满好奇又特别想去了解和深阅读的书。我来有书,错过了这本《乌合之众》,于是这成了我一块心病,书买了,迟早我都会阅读,它的下一本书《苏菲的世界》成为我在有书的第一篇读书笔记。
是的,我知道,我迟早会阅读这本书,这一早一迟,今天是2018年的2月10日,还好,不算晚,至少我读完了这本书。而今年我没有参与有书的共读书目,有些书实在提不起兴致,有些书太新,新到我会感觉它的油墨未干,也许并不适合我。有书里,关注我的人不少,我很欣慰的是,每天都有人在点赞以前的读书笔记,因为你的每一个点赞都会让我又一次回顾自己写那篇读书笔记的感受,尤其是《浮生六记》、《复活》还有《简爱》,似乎每天都有人在读这些笔记。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写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这感觉真好,无论是这些经典还是那有些打动你我的笔记。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撰写的,1894年始,他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众多版本中,我选择了口碑比较好的冯克利编译的,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The Crowd直译为“大众、群众”,乌合之众是汉语成语,释义: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出自《后汉书·耿弇传》。所以本书给你的第一直接感受就是,贬义的。它的反义词是“精英之师”。也许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这里的“乌合之众”指的是人民群众,其实不是的,作者在这里把某些群体(可以是精英、可以是农民、贵族、议会等等)称为“乌合之众”。就好比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自私的基因》题目的解释,有些类似。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本书分三卷共十三章15万字。在第一卷中,作者首先从群体的心理入手。群体的首要特征是,自觉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变成组织化群体。作者指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对这些为群体所独有的、孤立的个人并不具备的特点起决定作用呢?(1)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而独自一个的时候没有;(2)传染的现象;(3)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个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2012年9月,21岁的河南泥瓦工蔡洋,加入了西安街头喊声震天的反日游行队伍。在群情激愤的人群将一辆丰田卡罗拉团团围住后,热血上头的蔡洋兴奋震颤,举起冰冷的U型锁,对着车主的头猛力敲下,造成对方五级伤残;一个普通的泥瓦工,为何会突然变成残忍的暴徒?是谁给了他无形中的力量?作者言,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受到一种残忍、短暂巨大的力量,个人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降低。
在群体的道德中,如果加入了不道德的群体,放纵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无恶不作;如果加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便会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和献身精神。作者告诉我们,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它不能辨别真伪,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它们的判断。而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宗教感情所固有 的特点。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为了配合这本书的理解,我特意观看了2008年3月上映的德国影片《浪潮》,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赖纳•文格尔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当他提出了“独裁专制”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同学回答说,不太可能,缺乏群众基础。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手势,终于有同学“走火入魔”,无法自拔,所以当老师提出结束这场“游戏”的时候,这名同学在打伤一名同学后,饮弹自杀。这部影片就是对群体心理的一个最好诠释。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本书第二卷为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第三卷为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作者告诉我们,那些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在幻觉的影响之下,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这未免太主观臆断了)。 而关于群体领袖这章,他总结了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性。我们知道了领袖操控群体的真相,我非常怀疑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阅读过这本书。在“陪审团”这一章节中,作者说,就像群体一样,陪审团也受着感情因素极强烈的影响,很少被证据所打动。这让我想起了《复活》中陪审团对玛丝洛娃的偏见,一个妓女为了钱财杀死嫖客,陪审团意见是一致的,谁会去同情一个妓女?再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陪审团一致认为丈夫杀死偷情的妻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时,证据似乎都不重要了。作者认为群体的力量令人生畏,然而有些身份的权力更让人害怕。他认为议会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佳统治方式,但是他也说,议会中的群体表现出异质性群体的大部分特征,他们的意见简单化,易受暗示,有局限性。
他对一个种族的禀性还是抱有偏见的,一种包含各种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诞生,有时仍然是乌合之众,古老理想的丧失,缺乏统一性,使文明岌岌可危,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史实上:法国大革命,在大革命期间的疯狂的群众运动导致了无数无辜的人们的丧生,反应了群众运动的很多不良后果。所以作者进行了大篇幅的批判,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人一旦混入人群,那么他就是很容易丧失理智的,沦为禽兽。本书中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案例,分析非常全面,说服力强,逻辑推理非常靠谱。从社会运动理论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乌合之众作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运动研究的开山之作,其意义不可低估。正如其序言所言,勒庞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他提出的所有问题和现象都成为后来集体行动研究的焦点。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偶尔你可以站在少数一边—《乌合之众》之读书笔记
本书最大收获就是有一个观点,不可人云亦云,时刻保持自我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多数未必等于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本书给你的感觉就是经常会说,“好像真的是这样的。”有时候让你觉得,他似乎总是在暗示我们什么,其实,在中国,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下,无法理解群体心理学的精髓,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在“墙内”,我们是看不见墙外的,我们的文明没有经历过思想的启蒙与文化复兴,我们深陷其中,却浑然不知。
你可能不合群,你可能站在少数的一边,但是你未必是错的。一本值得再阅读的书籍,推荐。
网友评论
说得真好,
昨晚突然产生了很可怕的念头,觉得嫁给谁都一样,醒来又觉得很荒谬
这本书很好,短小精悍,许多道理在120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