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悅己人物散文
读陶行知13:与胡适的人生平行

读陶行知13:与胡适的人生平行

作者: 教坛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18-10-03 08:46 被阅读621次

        读着陶行知,总想起胡适。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二位,太容易让人联想。

        二位是同乡。胡适是绩溪人,陶行知是歙县人,两县相邻,无论按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还是亘古的文化源流,同属徽州一脉。

        二位身躯里,都流淌着徽州人的血脉。陶母是绩溪人,第一任妻子汪纯宜、第二任妻子吴树琴都是休宁人。胡母是绩溪人,妻子江冬秀则是旌德人,历史和文化上均属徽州。

    徽州的集镇之中常见的山城水乡风景,此处为歙县集镇一景,延绵不绝的水系均流入徽州人的母亲河新安江,然后自钱塘江汇入太平洋

        二位同年出生。陶行知出生于1891年10月18日。胡适出生于1891年12月17日。

        二位曾经同窗。1915年,陶行知自伊利诺伊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管理博士。1915年,胡适自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二位都在年轻时代为理想和追求自改名号。陶行知因仰慕王阳明之学问,先改名“知行”,后改“行知”,取“知行合一”、“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意。胡适原名洪骍,因推崇进化论观点,改名“适”,字“适之”,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这两个名字在民国的文化教育界遥相呼应着,仿佛昭示“中西合璧”的时代风华。

        二位同年学成归来。1917年,陶行知学成归国,前往南京高等师范教务科工作,胡适学成归国,去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二位都曾受教约翰·杜威。当时的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担任教育系和哲学系教授和导师。约翰·杜威来华讲学年余,二位同学也均鼎力促成,并陪伴左右。

    素有美男称的胡适照片,他也是民国文化界证婚人的首选,传出佳话多种

        二位同在教育领域服务多年。陶行知是服务终生,是一生的职业教育人;胡适是大半生投身入教育,兼有学术和从政经历。

        二位同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鼓与呼。1936年至1938年,陶行知受命中国全国救国会“国民外交使节”,出访世界各地宣传中国抗日战争,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援。胡适于1938年至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1936年7月11日至1938年8月31日,陶行知自香港往返,在长达26个月的国外游历之中,共26国,平均每个月去一个国家,其中:七入美国,六入法国,五入英国,四入加拿大,三入比利时、德国、锡兰。二入埃及、印度、新加坡,去了一次的国家的墨西哥、爱尔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巴勒斯坦、黎巴嫩、吉布提、越南、马来西亚。

        若按科举时代的人际关系图谱,这二位,是乡谊,是年谊,也是师谊。当然更是俗称的同年哥,同乡和同道。

        胡适,膝下二儿、一女,女早夭,长子祖望陪伴在侧,幼子思杜,留在大陆,1957年因政治运动自杀身亡。陶行知膝下四子,与第二任妻子均留在大陆。

    胡适与妻江冬秀合影

        二位都是突然离世于高血压病症。陶行知1946年逝世于朋友家中。胡适1962年逝世于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会场。

        胡适出生于松江(今上海浦东),父亲在甲午战争之后“割台”期间亡故。其幼年在家乡开蒙,1904年随同父异母兄赴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小学堂、澄衷学堂,后考取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名额,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1917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1918年入职《新青年》杂志编辑。二十年代主张不谈政治、不参与政治和“好人政府”,专心文化事业和整理国故。1938年至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194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1952年返台,1957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研究院长任上,会议演讲期间,因高血压症发作而突然逝世。

    孙中山遗孀宋庆龄挽陶行知“万世师表”

        二位身后,均享尽哀荣。陶行知逝世于上海友人家中,后安葬于南京的劳山之上,入殓、纪念、追悼、追忆等活动,历史达半载,活动的范围也从上海到南京、延安,甚至于美国等世界各地,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胡适逝后,全台震动,各项悼念活动连绵数日,蒋介石挽:“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当然,二位去世的时代,于中国而言,也是政治环境比较特殊的时期。陶行知逝世的1946年,中国正在经历“两个前途”的博弈,各方政治势力角逐。美苏两国也竭尽所能,争取在中国政治和社会中发挥更大影响,兼为战后国际政治布局谋篇。

        而胡适去世的1962年,中国大陆正处于相对封闭和孤立的时代,中美、中苏之间,均处于关系冰冻期,而其时的台湾,也处于尴尬的局面,此处不详表。

    胡适因自己在文化界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因此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他都是蒋介石总统府的座上常客

        王一心评价道,“陶行知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一辈子都在做教育人的工作,而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时时在意使自己受教育。”陶行知随处都在学习和反思,这在陶行知阅读的经历中,也是到处可见。即使是出国宣传抗日战争,他也抱着儿童看世界的心态,说“每一个小孩子都欢喜到外国去看看”,自认为是一个“大孩子”,他曾经写道,“世界是一个大学校,我要钻进去上课,我要在世界大学里去做学生。”陶行知也特别在意演讲的技巧,每一回在国外的演讲,不管是自己担纲,还是同行者出场,他都要研究形势、听众,并且总是考虑时刻抓住听众的心思。

        同样的宣传中国的抗战,陶行知和胡适受命于不同的对象,一位是政府忌惮的“救国会”,一位出自政府的所托,二人的活动方式也是不同的,就好比是两条平行线。

        1936年10月7日,二人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不期而遇”,但是根据记载,二人并没有太多的交流。

        在谈到二人的关系时,王一心的书中写道,“陶行知与胡适虽同属兔,可就像两个属相犯冲的人一样,性格总不相得,当然不是性格,而是思想。”

        1937年10月伦敦召开的世界反侵略大会,胡适并没有参加,虽然出席会议名单之中,胡适赫然在列。

        陶行知在结束国外宣传抗战行程期间,自美国告别时,有许多华人送行,胡适自然也在名单中,但查阅后来历史记录,并没有找到二位交流的片言只语,而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之中,也只写到这么一句话,更耐人寻味:“到杜威先生家吃饭。”

        联想起来,二位的分歧也属于当然。这不仅表现在所依靠的对象,和自己从事职业的经历,包括家庭出身(胡适父亲在仕途行走,而陶父则亦耕亦工),以及文化见解。而在王一心书中,关于陶行知对胡适所写白话文诗所作的批判,也可以看出,不再细罗列。

    晚年于书斋中的胡适

        甚而,二位在中国大陆一段时期的遭遇,虽归途不同,却也是出奇的相似,且都有传播杜威思想的罪名。胡适离开北京赴美,自然是“大江大海”时期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此后的岁月,直到改革开放时期,胡适在大陆都是被批判的对象。其人或在美国,或在台湾,虽是隔岸观火,但幼子却是永远地先是天各一方,后是替父受罪,终阴阳两隔,地域两分。

        陶行知的身后,也是经历三起三落。一落于50年代初随电影《武训传》被批,二落于50年代后期那一场席卷文化界的运动,三是在十年浩劫之中再打入地狱。

        王一心这样写道,“此后的二十年,历经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多次政治运动,陶行知就像冰箱里的一尾鱼,冰冻在盘子里。”

        直到1978年之后,胡适才开始在中国大陆的文化界不断地被提起。我记得反复观看的纪实片《先生》中之胡适之一集,片首之中的拍摄者,不断地在绩溪街头追问路人:你知道胡适吗?得到的对答,多半让人扼腕,或啼笑。

        不远处的绩溪上庄,依然存在。虽然胡适并不出生在这里,但此处曾经包容和呵护了他的童年,开启了他的梦想。我在相去十八载的时间里,先后两次寻访上庄。第一次是出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教材建设座谈会,与一众的教育同行和编辑,共同前往;第二次是近期专程地私人寻访。

        二次之中,上庄的门票,是翻了十倍,以胡适故居中心的建筑也扩大了许多。但是,也都没有看到如大陆其他文化人的故居一般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内设的纪念馆中,也未见太多珍贵的摆设。

    如今陶行知纪念馆在各大文化教育场所多有所见,远超于胡适的纪念空间

        斯人已去,不堪回首。

        胡适一别,据史载,再未回乡。

        他来自徽州的上庄,也更来自20世纪中国文化的源流,此生为了自己信奉的文化传播和毕生的社会理想而四处漂泊。

        他行走在中美之间,相望于台海对岸,身躯已化尘埃,文化之魂,则依然存续于文化传承的血脉之中。

        而陶行知的影响,在三落之后,也于1978年之后同样迎来了更加的推崇。

        1980年,陶行知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进行。

        1981年,安徽省在歙县建立陶行知纪念馆并同时举办学术研究年会。此后,一个称作“陶研会”的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冠以“行知”之名的杂志、研讨会也是举目皆见,兴盛之至。南京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歙县行知小学纷纷设立。如今,全国各地以“育才”、“行知”之名的学校数不胜数,而陶行知的雕像和名言,在各地的校园里是随处可见。

        查手机导航,从歙县西乡黄源潭村至绩溪上庄,如今车程57公里,行车时间1小时24分钟。当然,在交通不便的晚清时节里,若是两位少年相会互访,步行至少须一日,翻山越岭,步履蹒跚,行李需要肩挑或手提。或有水路通行其间,应是行者或经商者首选。

    歙县古城门

        从徽州大山里分别走出来的两个天才少年,也都选择了顺流而下,一位从南京出发,一位从上海启程,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横渡太平洋,赴美求学,载誉而回,人生际遇之中,有分有合,终究划出了一条人生的平行线,但也是殊途同归,他们各自把一生的智慧,贡献于20世纪的中国文化教育救国的潮流之中,贡献于中西文明融通的艰难历程之中。

        如今,陶行知安眠于南京劳山之上,身旁是他亲手创办的晓庄师范,还有他的至爱亲人同安眠。胡适安葬于台北,那里正是他父亲胡传生前最后的工作场所。

        人生平行线,二者不相交。

        大体而言,陶行知的眼光总是向下的,投身于社会的底层;胡适的眼光总是向上的,穿梭于社会最高层。一位行走在乡野之间,以启发民智为毕生的己任;一位穿梭在庙堂之上,以文化觉醒为今生的使命。

    因山的绵延和水的曲折,徽州的廊桥也是一景

        如今感慨二人之伟岸,不仅在于其人生激越,其言当铭记,其行当追随,还更在于行知的教育理想和适之的文化追寻,依然在路上,待后生来延续。

        所谓二者平行不相交,也仅是出于读者的好奇心,别无他意。

        从精神的追求层面出发,二位也是殊途同归的。

        [注]《最后的圣人:陶行知》,王一心,团结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蓦然回首_2eb0:找时间,一定去俩位伟大的故乡看云朵,闻花香……
      • 正晓孩:喜欢胡适多一点
      • 724ffc350bb8:佩服李校长,一边读书,一边是诸多感想从笔端缓缓流出,洒脱写下,快意点评!文字唯美简达,令人羡慕!
        教坛行走:@纤纤幽蓝 只是以读书为乐,以写促进读罢了,有所鼓励,已是幸甚。
      • 80356aa5d053:写我两位最伟大的老乡,给你大大的赞。呵呵😄
        教坛行走:@国_50cc 感谢鼓励!

      本文标题:读陶行知13:与胡适的人生平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rz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