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虽然读的书比起那些厉害的人来说,算是很少很少的了,但我也有一小小书架的书。说实话,我不喜欢借书给别人,有时候我在想,自己难道是个小气的人吗?我问自己,如果一个人向我借钱或者借书,两者选择其一,我会如何选择?我自己内心的回答是,我宁可借钱给别人(当然数目不能太大了,太大需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也不愿意借书出去。也许对于像我这样一个自诩是爱书的人来说,给朋友借书带给我的烦恼更多。
1. 借出去的新书变成了旧书
有些书借出去时候,还是干干净净,完好无缺的一本书,但还回来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封面磨的脏脏的,书页角卷的像花卷一样,里面的页面还有饭渍等脏兮兮的东西。难道把书拿去垫碗了吗?这对一个爱书之人来说简直就是无法忍受的!
2. 借出去的书迟迟不见归还
有些人借书,不按时归还。时间久了你问一下,就说还没看完呢,不过看那样子也不知猴年马月能看完。看着真是心急,你又不好意思催,一催就让人觉得你不通情理,不就一本书嘛,又不是欠你多少钱,还天天惦记着。还有些人说,你不是已经看完了吗?真想说,我擦,那又怎么样,我自己看完的书难道就要送给你了吗?
明朝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以书借人,是仁贤之德,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啊。
3. 好心借书出去还搞僵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爱书之人。有一次,他的同事向他借书,他竟然先说了归还的期限(真是令人佩服),惹得对方有点不开心。期限到了,同事没有按时归还,他直接问人家要,弄得同事更加不高兴了,到处说他小气之类的。这世道,欠钱的是爷,要钱的是孙子,竟也适用于借书与还书。对爱书之人来说,是好心并忍痛借出自己心爱的书,不仅没有得到谢意,反而被认为是小气,吝啬,还搞僵了关系。
据史书记载,早在两汉以前,读书人已开始相互借书。那时,在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借书人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音chī,古代陶制酒器)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那些借书不知感谢的人,真应该好好学一学。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有讲到借书出去的烦恼。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一生藏书甚多,也乐于借书给他人阅读和使用,沈先生在每本书前都写上“此书可借,使用后盼能见还,望莫冻结在私人手中,便于供大家使用。”但即使是这样,沈先生晚年在致友人的信中也曾有如下抱怨:“最感到无办法的,即我充满好意与热心,把一些重要资料借人后,收不回来,可谓糟糕之至!......又能有个什么办法,使得那些借用我材料的朋友,也能回报我的好心,能一一把借去的图书资料见还。”
而与沈从文的慷慨不同,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和周作人都对自己的藏书异常吝啬,只供自己看,从不外借。
那书到底能不能借呢?
清代理学家魏裔介写道,故凡借书者,当视其人:其人为吾性命之友也,则可以性命之书借之;其人为吾经济之友也,则可以经济之书借之;其人为吾文章之友也,则可以文章之书借之。否则,虽稗官小说,且不可假手,而况于帐中之秘乎?
因此,借与不借,要看人,真正爱书惜书者,但借无妨,否则,绝不轻易借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