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说秦王曰:“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魏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三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诗》云:‘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孤伤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
“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事而注地于楚,诎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授首。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侯。若是王以甲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这可是游说秦始皇,功力必须相当深厚,而文中的说客显然具备此功力。
此时魏国已经投靠了秦国,秦国想借此时机攻打楚国,让楚国服从。
说客认为不智,不该攻楚,于是有了这番说词。
说客面对秦王先抛出了两句话: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和现在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一样的。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变,也不知秦王当时理解这个意思没,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
说客没有直接否定攻楚策略,而是摆出了秦国的辉煌成绩,他用了三句话: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可谓能矣。王之功亦多矣。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功业,秦王能的很,功劳大大滴。这算不算马屁?应该算,但这也确实是事实,秦王内心应该是高兴的,而说客也才能进行后面的劝谏。
接下来说客依旧在夸秦王,但捎带着开始提醒了。他用了持功守威,肥仁义之地,的说法。从秦国历史来看,不施仁义的确是灭亡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但秦王应该没有采纳。
说客不单单是在讲理,他还会引用,用的是《诗经》和《易经》,这两者在当时可比什么《论语》之类有太大的说服力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狐濡其尾。”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开始容易,终结很难。并且举了智氏伐赵失利和吴伐齐却为越王所擒的例子,想让秦王开始正视攻楚究竟是否妥当。
接下来依旧是《诗经》来开道,“大武远宅不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说客想说的是,秦国现在相信魏国,但谁会保证魏国不会反咬一口,并且灭楚只会增强韩、魏的势力,楚国是秦国的友邦,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说客开始说到秦王的痛处了,秦国对韩、魏几代下来只有仇怨,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好处,现在却和魏国一起攻楚,真的是危险。
在此处,说客详细描写了秦国对韩、魏两国造成的破坏,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孤伤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这段描写触目惊心,由此可见韩、魏对秦的怨恨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千万不能相信韩、魏的暂时投靠。
说客接着有两个假设,一个是攻楚时从哪出兵,一个是攻楚时四国的态度。
先看第一个,攻楚无非两条路,借道韩、魏,只能有去无回;取道随阳,即使胜了,也是占领无用之地,所以没有攻楚之路。
再看第二个,攻楚时韩、魏、赵、齐四国态度,秦楚两强相争,四国虎视眈眈,必须捞些好处,魏占故宋,齐攻泗北,韩与赵也会捞些汤,这完全是亏本的生意啊!
说客不是只会提出问题,他还会解答问题,吓唬完了秦王,他就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案了。
与楚交好,一起攻韩,韩国必会俯首称臣。那么秦国就既有函谷关之险要,又有河曲之利,防守不成问题了。再以精兵进驻韩国,魏国危矣。一下子就会拥有韩、魏两个关内侯。
与楚交好,两个关内侯,这种形势,完全可以直接占领齐国西部,到时候秦国土地从西至东,贯穿天下。北边的赵、燕与南边的齐、楚就会互相失去支援,那天下就是秦王的了。
这名说客一套说词一环接一环,很有说服力,秦始皇也是最终从灭韩开始了他的统一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