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有声书中,每日早起,就用手机连接家中的天猫精灵做投播,洗漱时、吃饭时,甚至是在穿袜子时,跟随着他的文字,不由自主的或笑或沉默或是默默流泪。
幼年时的我,仗着那些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对着书本的课文提不起兴趣,待老师讲解后,懂了文章内容,却无法对作者的文字产生共鸣,内心满是全文背诵的厌恶。青年时的我,沉迷在让人血脉喷张的游戏里,待能看懂文章的年纪里,选择用手机、网络来消耗了青春。如今中年的我,忙于工作,应付生活,一天忙碌的工作与人情事故后的我,到家选择用快消品来解决自己的时间,就这么日复一日间,时间跑的无影无踪,甚至没给我留下一点的挽留。
说起开始阅读,也来源于某一日的“摸鱼”,首页开始给我推送好书的文章,我看了,同时也下单了,我的快递很多,这次的待收快递中多了几本书,我开始频繁的点开购物app,查看书走到哪里了,甚至带着点期待。书到了。让我燃起阅读欲望的那篇文章却不见了。连带着刚到的、未拆封的新书也被我遗忘在了角落。
陪孩子作业的时刻是枯燥且无耐心的,忍不住想上前盯着他写每一笔,忍不住想敲开他榆木般的脑袋看看里面是不是都是浆糊,否则怎么会连在我眼里难度是1+1=2的这种题也能错。那就玩手机吧,也是令人费解的存在,明明是满格的信号,进入儿子书房后,信号甚至连把斗地主都开不起来,算了阅读吧。
10岁的儿子,从我开始阅读余华的《第七天》起就知道,他的母亲是个“神经病”:捧着那本书的3小时里,要么看着看着哈哈大笑起来、要么看着看着默不作声,多数时间里,是个能从小声抽泣到放声大哭的怪物,他还小,不能懂他母亲被书里情节带着情绪游走的原因,就像是当年的我自己。但是他开始能回答他父亲的提问:你妈妈怎么了?被书里内容感动哭了。
在能秒懂文字里的情感时,恰是人生最世故的阶段。愿意付出却暗中计较盈亏、想着尽我所能帮助却害怕流言。30岁前,下班的路上会停下拍一下云彩,30岁后,下班的路上一路追赶。时光啊,慢一点吧,我还想着陪伴孩子去草地上多踢踢足球,还想着他依偎在我怀里微微撒娇,还想着跟爱人共同骑一骑单车,还想与父母唠一唠家常。时间他跑的快,我追的急,途中骑车与我擦肩而过的中学生,是我青春结束的哨音,是我再也无法弥补的缺憾。我追忆着从前,计较着现在,迷茫于未来,如同没灵魂般的行尸走肉,或许可改变,在歌星的演唱会上与年轻人一起呐喊我仿佛也置身于20岁的年纪,在与父母的对话里我仿佛在宽慰小时候的自己父母其实很爱我,在与孩子的对话里我仿佛又是个和蔼的母亲。
若是可以,希望积极且年轻心态的我,能打败世故而悲哀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