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金钱和地位,人人都向往,但是,君子不会不择手段得到。贫困和卑贱,君子不会以不正当的途径去摆脱。
君子背离了仁,怎么能称为君子呢?他即使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会遵守仁,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君子对于富贵取之有道,摆脱困境也要有道。道,是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丢掉仁。
“仁”就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观念。如果坚守仁德,其实是不会在乎贫困还是富贵的,更不会去谋求不义之财,也不会为改变处境而出卖良知。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经历可知,他不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被贬蛮荒,心中坦然,情绪乐观。即使身处困境,他也能淡然处之。
因为他有着坚定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心存大仁,为国为民,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为民造福,苦难化为君子的品质。
只要坚守信念,不违于仁,富贵、贫苦生之安然。否则,如果不遵守仁,人就会升起欲望,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10357/3939f1aa98b70f6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