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都有一种观点,说《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书中写的贾宝玉其实就是作者本人。
这种说法事实上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不管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都早就告诉了我们,贾宝玉的事情是“假”的。
在开卷第一回,作者就说“将真事隐去”,又说“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
事实上,小说中确实存在一个角色,作者对于他的描写,基本上都是曹雪芹的家事,这个角色是甄宝玉。
还记得太虚幻境的那副对联吗?上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你把假的当成了真的,真的也反倒成了假的。
这段真假之论,实际上是从两个层面来说的:从小说的层面来讲,贾府的事情,是一番梦幻的假话,但假话是真话的影子。从现实的层面来讲,人生中的贪嗔痴恨,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梦,也是假的、是虚幻的,你越是把它当成“真”它越是虚幻。
所以,小说中的贾府实际上是杜撰出来的,而做作为真正的“贾府”——也就是曹府的,应该是甄府。也就是说,甄宝玉才是真的宝玉,才是曹雪芹本人。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脂砚斋评道:“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而写到甄家的时候,脂砚斋说他是“真正之家”,可知甄宝玉才是作者本人。值得注意的是,脂砚斋在说甄宝玉的时候,用的是“真”而不是“甄”,这可以说已经很清楚了。
事实上,所谓“真宝玉”是有典故出处的,汤显祖《牡丹亭》中曾有这么一幕:朝廷派遣钦差苗舜宾,到广州花重金购买宝物,怀才不遇的主人公柳梦梅闻知后,便上门请求观看宝物。
可当他看过宝物之后,却又表现出了不屑一顾,苗舜宾便问道:“依你所说,什么才是真宝?”柳梦梅回答道:“不瞒你说,小生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红楼梦》的写作受《牡丹亭》影响颇深,曹雪芹是自恃为“真宝”的,而书中的“假宝玉”是虚幻的,是世俗眼中的“假”宝。借这个基本的设定,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被社会的功名利禄所迷惑,你所追求的这些终将是过眼烟云。
所以,甄宝玉才是曹雪芹,甄家的事才是曹家的真事。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小说中所描写的甄家和历史中的曹家,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这个事实。
首先,从位置上来说,甄家和曹家都在金陵,而贾府是在北京。曹家作为天子近臣,在京城有府邸是正常的,而京城的曹家却只是金陵曹家的影子,也是曹家最虚幻的繁荣。所以曹雪芹在写到曹家的虚幻时,把地理背景放到了北京,而真实的曹家则是放到了金陵。
第二,从官职上来看,曹寅曾经担任内务府慎刑司会计司郎中,后来外放苏州、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而贾府中从贾源开始,一直到贾政,都是京官,跟现实中的曹府可以说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甄家的职位则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这是曹雪芹杜撰出来的一个职位,脂砚斋说这是“寓怀而设”,可见这个职位是根据曹家在金陵的职位编撰的。
曹家和皇室关系密切,除了担任皇商的职位以外,还负责刺查江南的官声民情,可以上密折单独向皇帝陈奏,这正是“钦差”才有的特权。
北京有一个体仁阁,在乾隆朝之时,被内务府当做了缎库来使用。而曹家作为皇室的包衣奴才,本来就属于内务府管理,而且曹寅还曾经在内务府任职,所以“体仁院总裁”这个官职很有可能就是从“体仁阁”来的。
第三就是接驾,康熙曾经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住在了织造衙门,而其中有四次都是曹寅负责接待的。
小说中的贾府,只是“预备接驾一次”,也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接过驾。
而小说中的赵嬷嬷说:“现在江南的甄家,哎呦呦,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亲眼所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
由此可见,作为甄家的四次接驾,其实说的就是曹府的四次接驾。
最后就是关于抄家,不管是贾家还是甄家,最后都是因为抄家而败落,这都是根据曹家的真实经历而来的。甄家的抄没是借贾府人的嘴说出来的,宁国府的尤夫人说:“昨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之罪”,这和曹家的经历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红楼梦》确实是根据曹家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但是小说中的贾府并不是曹家的原型,而只是真正曹家的影子而已。 真正以曹家经历为原型创作的,是金陵的甄家,而甄宝玉的人物原型,才是作者曹雪芹本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