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在正义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一对姐弟年幼时,父母双亡,姐姐担负起了照顾左腿有些残疾的弟弟的重任(当然生产队给了巨大的支持,供养他们生活和学习),这一照顾就是六十年。感动了无数人,然而有一天,姐姐去照顾自己生病的丈夫时,弟弟嫉妒了,残忍地杀死了姐姐……
下面的评论,全都是骂这个弟弟实在太坏了,还有很多人感慨升米恩斗米仇!
你听了这个故事,是什么感觉呢?
我们来看其中的细节:
刘春小虽左腿残疾,行走不太利索,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一般体力活也没问题,但姐姐舍不得弟弟下田,重活累活都自己干。弟弟学会了做饭,好让疲惫的姐姐到家就能吃上口热饭热汤。相依为命的日子清苦,倒也温暖舒心。
刘秋英到了嫁人的年龄,同村的老贾早就看上了勤劳美丽的她。刘秋英说我不要一分钱礼金,只要能带上弟弟一起过。老贾爽快答应:春小只有你这个姐姐,我不会把你俩分开的,放心吧!
这个承诺,老贾坚守了一辈子。
刘秋英结婚了,每天刘春小一睁眼就到姐姐家用餐,傍晚一切料理停当,姐姐陪弟弟回到小屋,和弟弟唠嗑,等他睡着了掖好被子再回夫家。姐姐生了娃,带着娃陪伴弟弟。小贾上学了成人了,工作了独立了,可刘秋英还是像照顾孩童一般料理着刘春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十个春秋,养成刘春小的依赖心理,没有姐姐的陪伴,他一天也过不好。
刘春小年轻的时候,姐夫曾劝说他找点事做做,“放养草鹅吧,鹅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慢慢悠悠,你那腿没问题,年底一只鹅能卖几十元呢,挣点钱也好娶个媳妇有个家。”刘春小直摇头:“不去不去!”他宅惯了,有姐姐陪伴,他不想走出家门一步。刘秋英说:“别强求他了,随他吧。”
有人介绍刘春小到单位当门卫,他还是摇头。刘秋英说:“他怕跟人说话,随他吧。”
因身体残疾的缘故,刘春小自幼寡言少语,他的世界里没有其他朋友,只有一个姐姐。
……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的确是悲剧,悲剧的不仅是最后的结局,弟弟的整个一生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出生时有些残疾是悲剧,4岁时父母双亡是悲剧,被姐姐照顾六十年同样是悲剧。
很多人感动于姐姐无私地照顾了弟弟六十年。但在我看来,正是这无私地照顾六十年,把弟弟的一生都给毁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弟弟原本可以堂堂正正做个自食其力的人。但是他的能力,包括男性的特征,都被姐姐用温柔的刀子一点点全部阉割掉了。让他像被阉过的宠物一样,看似幸福,实则可怜兮兮地度过了一生。
我在这里没有责备姐姐的意思,姐姐付出了一辈子,很辛苦,相信她的本心也是善良的,是想为弟弟好的。但从客观来说,她的行为的确是妨碍了弟弟的成长。当然,这是她受到的教育所不能让她明白的事情。不是她不想让弟弟健康成长。
我们今天从客观地角度,来看看为什么姐姐对弟弟这么“好”,结果却是让弟弟颓废了一辈子?从而能够让年轻的父母们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姐姐给予弟弟的照顾,表面是爱,实质是害。就好像一对父母,说疼爱孩子,却不让孩子出门,不让孩子忍受一点委屈和风险,把孩子关在家里养了一辈子,每日三餐供着,每天给掖被子……
这孩子岂不是活得太憋屈了?
如果我们说我们爱自己,然后每天好吃好喝供着自己,却不让自己出门,不让自己工作,不让自己与人交流,那我们这到底是在爱自己,还是在自我囚禁呢?
如果说这个弟弟是瘫痪的人,那这样照顾是爱,但明明不是啊。这个弟弟只是有一点残疾,行走不利索,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一般体力活也没问题。只是姐姐不舍得让弟弟干活。
很多年前,我们就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尊重残疾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们当正常人那样对待。
而因为对方是残疾人,就把对方当做非常弱小的,需要一直照顾的人,这其实是对残疾人的不尊重。
小时候,弟弟就学会了做饭,可以让疲惫的姐姐到家就能吃上口热饭热汤。年幼的他,都能够做出对人有益的事情了;但是后来姐姐结婚了,弟弟却每天到姐姐家吃饭,不仅不做任何工作,连做饭的活儿也不干了。他被姐姐“疼爱”成了寄生虫了。
但这样的爱是真爱吗?一个人是希望当寄生虫呢?还是当一个有用的人呢?显然是后者。
被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对爱的定义是有颠覆意义的,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他说:
1,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所爱的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
2,……
这个姐姐的行为,显然并不是在促进弟弟的心智成熟,不是在帮助弟弟拓展自我界限,反而是封闭了弟弟的自我界限,让弟弟的心智永远停留在幼儿阶段。
弟弟最后做出杀姐姐的行为,正符合婴幼儿的心理特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作为幼儿,当不能及时喝到母亲的奶,或者呼唤时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恨意,恨不得杀了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他们会接受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而是相互独立的。母亲不及时回应,或者拒绝他们,他们会不开心,但不会有强烈的恨意了。
但新闻里的弟弟,心智还在婴幼儿阶段,还没有与姐姐独立开。
空活一世……
命运安排,姐姐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但即便是父母,也不该如此把孩子养一辈子的。这不是爱,而是害。是对孩子残酷的精神阉割。
英国(或者美国)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母亲对待女儿特别特别好,几乎年年被评为感动英国的伟大母亲。女儿从小就得了一身大病,近乎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母亲全身心地伺候女儿,为此还与不满的丈夫离婚了。独自一人带女儿艰难生活。
到了女儿16岁的一天,突然母亲被杀身亡,女儿失踪。世人震惊,督促警方破案,救女孩,严惩凶手!
警方不分昼夜,辛勤工作,终于抓到了凶手,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凶手居然就是这个女儿和她的网恋男友。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女儿其实身体很健康,并没有什么病。
她不后悔杀死母亲。
因为母亲从小就逼她装病,为此不惜给她喝各种让她致病的药。在公众场合,她必须按照母亲的旨意装病。也因此,她没有机会上学,没有机会交友,她的一切行为都在母亲的控制之下。
幸好有了互联网,她通过网络,交了个男朋友,然后在男朋友的帮助下,杀死了母亲,逃离了这个囚禁她多年的牢笼。
而她的父亲得知真相后,也目瞪口呆。他多年来都以为女儿真的一身病。他多年来都忍受着被妻子和世人咒骂的痛苦。他想来看女儿,但被妻子阻止……
这个姐姐,也通过这种“爱”达到了相同的结果:所有人提起她,都会夸她是个大好人,是感动中国的好姐姐……她获得了足够的荣誉,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而弟弟则萎缩地活在她的阴影下。
这样的例子很极端、很罕见,但相比之下,不那么极端,但同样是扼杀阉割子女独立精神和能力的例子却并不罕见。
比如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碰除学习以外的各种事情,包括交朋友、打篮球、看电视、玩手机,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些父母,都是在扼杀、阉割孩子的心智发展和能力的养成的。
看过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的发展结果,那些不被重视的女儿,大都感情不顺,但在生存能力上,虽然有很差的,但也有很多很强的,比如学业优秀,工资很高……而故事里,从小被父母娇宠,什么都不让干的弟弟,却往往会成为窝囊废。
这和上面的故事一样,父母阉割了他们的儿子的心智和能力。表面上,是因为愚蠢的爱造成的,但实际上,按照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说法,这是父母故意的,他们就是想让儿子成为离不开他们的窝囊废,这样他们就永远是伟大的父母,永远是疼爱孩子的父母,可以做一辈子的好父母。也达到了不让儿子背叛自己,永远在自己身边的目的。
很多父母会骂子女,特别是女儿:翅膀硬了,就想单飞?
他们不想子女脱离自己,所以干脆剪了子女的翅膀,阉割子女的心智和生存能力,一直圈养子女。
网上还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青岛即墨17岁男孩被关家中2年,弑母后已被警方抓获。
王某家住即墨市某村,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之后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2014年7月初中毕业后,王某一直被其母亲以外面世界太危险为由锁在家中,两年多的时间里,同村的奶奶竟未见一面。
在案发前10日左右,王某向母亲提出要外出务工,母亲不允许,此后几天陆续提了几次,均未获允许。案发当天,王某再次提出外出务工的要求,王某母亲仍不允许。王某激愤之下,悲剧发生了。
这同样是限制孩子的自我界限而导致的悲剧。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青年被死死控制了两年,奋起反抗……
当然,从孩子刚出生到1岁左右这个最初阶段,父母是要手把手帮孩子做很多事情的,但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父母就要一步步逐渐放手,给孩子空间,创造条件孩子不断扩展他的自我界限,不要用一个你造的小笼子圈禁孩子。
父母真的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不是限制孩子,把孩子的心灵乃至肉体都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什么是爱?爱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爱孩子?溺爱和无条件的爱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衡量父母给孩子的是真爱,还是伤害?
这些,在9月份开始的亲子关系群2期,我都会讲到。
或者加入8月1日开始的心理学基础技能群,也会详细讲解关于爱的问题。
心理学基础技能群根据大家的需求和时间,分三种价格,提问型学习者和全面参与型学习者,两者合计人数限定在20人以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