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木兰》上映,我是奔着迪士尼真人电影的第一位亚裔主角想去看的。
周六晚上观看了电影《花木兰》,总觉得怪怪的,与我们学习的《木兰辞》似乎不一样。
《木兰辞》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但电影是怎样的呢?
电影剧照这部电影里主要讲述了可汗去村子里点兵从军,不巧却点到了花木兰的父亲,父亲体弱多病,有可能一去不回了。花木兰就决心要替父出征。于是,她戴上了沉重的铠甲,手持缰绳,腰别利刀,不辞而别。
花木兰在战场上披荆斩棘,立下汗马功劳。花木兰杀了单于之后,皇帝要给花木兰嘉奖,花木兰却不接受赏赐,要回家尽孝道。
出征十二年,父亲天天盼着女儿归来,早早拄着木拐去村口等待,终于等来了花木兰。他鬓发已花白,花木兰也扶他进门,从此,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
觉得电影讲述的故事情节怪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故事框架,美国叙事节奏。
电影剧情借助流传中国大街小巷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替父从军,巾帼英雄。但妆容有点偏“日系”,像日本艺伎妆容,人物间的对话让身为一个“正宗”中国人有点不习惯,对话内容非常国际范,举个例子,影视里花木兰与她父亲的对话像话剧台词,而我们常人对话是烟火气,这两者差距太大,很难有带入感,甚至出戏,整个电影从始至终都是,跟国产的那种历史剧人物对话差距特大,全程英文。
演员阵容也是国际风,中国的花木兰有个新西兰的单眼皮男朋友Yoson An,还有个越南的害怕蜘蛛的姐姐Xana Tang,跟刘亦菲一看都不是亲姐妹,严重怀疑花木兰和她异父异母,不过还算可爱。
二是内容深意不够,表达四平八稳。
内容讲的是女性冲破传统观念得到大众认可。整个故事花木兰以及巩俐扮演的女巫,代表强烈想要打破人们的既定认知,从而得到认可的信念,她们作为女性,都想要光明正大地走在阳光下,不同的是,花木兰成功了,女巫失败了,原因也很简单,错在了一开始道路的选择上。很明显花木兰走的路要更难,面对家乡人民、社会外界、大众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她不“循规蹈矩”,没有“知书达理”,家人都要遭受指指点点,还有后来战场上她想到做人应要“真”,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虽然救了众人,但依然被排斥,她真的很勇敢,她面对的是众生,她要的是众生认可。
再说女巫,她为坏人效忠,臣服于他,虽然不甘不愿,但心存微弱希望,寄希望于一个看起来强大的人,希望他能记得自己的功劳,在战争结束后接受自己,她想要通过一个人来得到众生认可,可这个人,这一个人的脾性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死,在女巫生命最后一刻,她救了花木兰,救了这个跟自己相像的女子,花木兰是勇敢的,她做不到,那就让自己成为花木兰成功路上的助力器吧,花木兰赢了就好像自己也赢了一样。
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属于四平八稳型的,虽没错,也没惊喜。
三是用一场战争诠释“壮士十年归”似乎有点儿勉强。
《花木兰》的故事主线,影片一开始便提到了凤凰这个隐喻,木兰替父从军的十年也是凤凰涅槃的过程。
《花木兰》的故事主线,影片一开始便提到了凤凰这个隐喻,木兰替父从军的十年也是凤凰涅槃的过程。
亦菲版剧情有些平淡,在木兰从军之前的经历和军营练兵以及步利可汗的攻城上着墨过多,然后用一场战争和解救皇帝的戏来诠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似乎有点儿勉强。
四是“客家围屋”与花木兰家乡太牵强。
木兰的家应该是类似客家围屋或者福建土楼的建筑,然而据典花木兰的家乡隶属于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而且当时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疆域范围似乎和围屋所在地也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看完电影,总觉得没有达到期望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