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舂一臼雪花就是年

作者: 曼荻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22:12 被阅读43次
    图片来自网络

          过了农历的腊八,年,就不远了。橘红色的柿子会把一个个的小灯笼挂在树梢,指引着他乡的游子归家的路。

          儿时的年,因为母亲,有很多的温馨、幸福,还有些些的神秘。

          母亲是年的主角、是过年的主心骨。她的心里有一套从她母亲那儿来的关于过年的“谱”——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一,母亲都会按着这个谱子走一道,一步都不差。

        从腊月二十三这天,年就紧锣密鼓起来。这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母亲要——祭灶(神)。晚饭后,母亲把准备好“麻糖”(麦芽糖里加入核桃仁或花生仁),一两个小菜,酒和茶,在灶火前用方凳摆好,再点燃香烛等物,恭敬地在灶火前跪下,虔诚地喃喃低语:“灶神老爷,今天送您回天庭,请求您在天上的神仙面前多说说我家的好话,祈求他们来年保佑我们全家:人人平安,事事顺遂。从今天起,您好好在天上过年,三十哪,我们会接您回来的。”祷告完,磕头,沥酒,撒些糖,起身。这——才算是敬了灶神。母亲的心里有她自己关于天地的最简单、最纯粹的“相信”,她相信只有这样做,年才能过的安心。

        二十四,扫“扬尘”。

        就是大扫除,清理各个房间。天花板,门窗,一个都不能放过。真是个“累”字了得。

    图片来自网络

          二十五,舂汤圆粉。

          这可是一年里的重头戏。这天,母亲要我们把几天前就开始泡的几十斤糯米背到有舂臼的人家舂成糯米粉,好包汤圆。这是体力活,需要多人的帮助。——添米,踩舂,舀面,筛细,等等。儿时,陪母亲去舂米,在落雪的天,背着一背箩的“雪花”,说说笑笑地回到家,然后摊晒在自家“一到六号”簸箕里。那喜悦,看看母亲的笑脸就知道。幼时我家有“一到六号”簸箕,专门用来摊糯米粉,像“俄罗斯套娃”挂在一面墙上,拿下一号,是二号,然后三号,四号,最后六号。等米面干透了装在木箱里,再把“一到六号”簸箕挂回去。一年就这么“兴师动众”一回,为了年。

        二十六,“秋”腊肉,(熏腊肉的意思,只是不知是哪个“qiu”字)。这也是一年中必备的活,一年里吃的腊肉,就靠这天“秋”好,挂在房梁上。

        二十七,炸酥肉。就是把肉放在鸡蛋液里滚一遭,放在热油里炸。有大酥,小酥,还有炸豆腐块。当然,我只是负责吃的。酥肉的美味自不必说,我喜欢的还是炸豆腐,刚出锅,抹点盐和花椒面,外焦里嫩,美。

        二十八,做包心,就是汤圆的馅。母亲要做两种:素的——酥麻糖馅;油的——猪油花生馅。很复杂,我都不会。

        二十九,蒸蹄膀。(微甜,工序复杂,有东坡肘子的意思)是道技术活,我也不会。

        大年三十,贴春联,做菜——“九大碗”,四荤四素,外加一个凉菜。鱼是必须的,“年年有余”,鸡,也是必须的(不知有什么讲究);然后,肉——蹄膀,酥肉;然后,素炒蔬菜。不管平时怎样省吃俭用,怎样节衣缩食,过年是母亲必须的排场和仪式。晚六点左右,菜备齐了,酒上好了,母亲要先敬过祖先,我们才能开吃。那热火朝天,欢天喜地,就不说了。当然,压岁钱也是少不了的。

          然后,我们开始“守岁”——就是各种玩,多晚都行。

            到了晚上十二点,过了新年的钟声,母亲还有一事要做——接回灶神。一样在灶火前摆上方凳,摆好酒菜,点燃香烛,一样恭敬地跪下,低声祷告:灶神老爷,今天是年三十,我们接您回家了,这一年请您保佑我家:人人平安,事事顺遂。——这样母亲才能安心睡觉去。

        初一,母亲要包素馅的酥麻汤圆,(一定是素的,寓意,一家人清清静静,无病无灾)。母亲要包的是三角的汤圆,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技术活。(好多母亲会的家事,我都不会,以至多年后母亲说我,都是个书呆子了。)吃过汤圆,穿上新衣。我们就可挨家挨户拜年去啰。

            这样,母亲的“谱”算是摆完了,'终于可以松口气,好好过年了。

         

            多年前离家读书,离家乡远了,年味就淡了。就算早就知道天上并没有神仙,也不忍打破母亲的虔诚,也许她认为真有呢?

            离家多年,工作在外,就算有时间回家过年也是腊月二十八、九才能到家。每每想起母亲鬓边白发,忍不住想,什么时候能好好的、再陪母亲舂一臼雪花,过一回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舂一臼雪花就是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px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