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华国学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
红林悟道《韩非子-大体》 第十三章 治至

红林悟道《韩非子-大体》 第十三章 治至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0-11-13 08:57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大体》 第十三章 治至

    红林悟道《韩非子-大体》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君主要有天地之德包容万物,才能像大海一样拥有海纳百川般的财富。这里表面上是说君主富有,实则为国家富强。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其文化如果是包容并蓄,那必定会强盛天下。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包容并蓄,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必然。

    这一章韩非子讲《大体》,是指人要在事物面前要有大体,要能完整的认识与把握事物,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处理事物时,人要识大体,顾大局,不能自私,不能为了个体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要懂得平台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平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只有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个体的生存。个体只是平台的承载物,从整体来看,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修复功能,所以某一个体的存亡并不能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存亡。故此,我们就能明白,平台的重要性,个体之于平台也只是多一物和少一物而言。还是那句话,地球离了谁都会转。

    韩非子寄希望于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有全局意识,要识大体,顾大局,完整的认识事物,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依法治国。通过依法治国来掌握全国的形势,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迅速地掌握了全国疫情情况,用最快最彻底的办法解决了疫情的主要矛盾,就是封城切断传染。这就是国家治理中的识大体,顾大局。

    韩非子认为只要君主能认大体,顾大局,心怀天下,就能达到治国之至。他说“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意思是: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以道为舍”这是道法一家,法源于道的最佳说法。“舍”即是归宿,也是出发地,天下学问总有出处与归宿,而“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泉与原点。不管是修心的学问,还是治世的学问,总归是要心与社会不乱,有秩序,象自然界一样有序运行而生生不息。中国文化一直倡导“和”,和就是不争,不争就是没有战争,没有祸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没有杀生,只有生命的不息繁衍。天下学问的劝上劝善正是道家的归宿。

    君子德性容天下,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忿怒与喜爱,自然没有所谓的毒与善,也没有所谓的伏怨与喜悦,自然也没有所谓的患与福,因为在君主的心中万事万物没有差别,没有差别自然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就不会有善恶与对错之分,有的只是违法与守法之别。违法者并不是所谓的坏人恶人,守法者也并不是所谓的好人善人。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交顺,顺是因为没有歧视与偏见。

    最后韩非子总结道“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意思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君主“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处,国家积累了财富,建立了功业与声望,一代接一代的奋斗,最会获得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韩非子的这一论述,不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方式吗?改革初始,中国的领导人环视世界,准确把握了世界形势与本国国情,集中力量解决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矛盾和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就是“穷”。用“韬光养晦,决不称霸”解决了国际的主要矛盾,就是国际地缘政治的相对和平。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天下学问总要有果。积长利,立大功,前成名,后垂德,国之治至,这就是韩非子《大体》之论的果,这样的果是每一位君主所寐梦已求的,也是每一个世俗世界的普通人所追求的,只是目标大小而已。所以说“识大体,顾大局,知整体,抓核心”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哲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大体》 第十三章 治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xv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