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刹那间,已到而立之年,但内心依然住着一个小男孩,对外面的世界仍然充满好奇之心,对远方的田野与诗满怀憧憬之情。然而,我们每天都在匆忙赶路,但永远别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的。
春节前后,那些逐渐褪去的年味,让我感受了源远流长的乡俗,万家灯火的团圆,而传统习俗更需要我们薪火相传,鼎故革新,身体力行。
【春节第一件大事:蒸年糕】
记忆中,自农历廿四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够买糯米,淘洗干净之后,浸泡一晚。第二天,糯米会被装在水桶中,拿到附近临时提供服务的小作坊进行加工。湿软的糯米先是经过机器碾压成粉浆,随后被倒入白布袋中,经大石块重压几个小时,滤干多余水分后呈粉块状,倒回标记好名字的水桶中。拿回家后,父母会将糯米粉块倒进大圆盆中,慢慢用力掰开揉碎成粉,随后加入等比例的白糖进行揉搓,直至粉块化成为粉浆,放置一晚,白糖与粉浆融合为一体。至此,前期的准备工作才算大功告成。
第三天,天还没完全放亮时,父母早早就起床了。他们在特制的圆钢盘里涂满食用油,随后将糯米粉浆倒进盘里。此时,为大煤炉生火,在路上放上铁锅,加入清水,等到锅里的水沸腾之后,才放入装满粉浆的钢盘。
关键时候到了——蒸年糕。蒸年糕时刻得有人盯着炉里的火,确保火旺,不能熄灭。这样从早到晚连续蒸煮8至12个小时(视粉浆量的情况而定)。期间,还要多次掀开锅盖,用饭勺将溢出来的粉浆往回收。同时,我们也要提防锅里的水被煮干了,父母一般都能够借助沸水发出节奏的声音做出判断。记得大约每隔半个小时就要添一次水,水量刚好贴住盘底即可。否则,水太多了,煮沸之后会覆盖年糕,蒸出来的年糕成色也不太好看。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也是奇迹的见证者。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时间成本的攀升,热闹喜庆的蒸年糕场景已逐渐退出春节的舞台。为了维持春节的传统,人们可以到超市买年糕,省去更多时间。同时,当年那些学生也已长大成人都纷纷外出就业和创业,唯有等到过年时才回家请团圆。惜时如金的年轻人没有耐心蒸煮年糕,却有时间拿着手机冲浪。而曾经年轻气壮的父母也渐渐老去了,随着大尺寸高压锅的出现,他们会选择省时省力的干糯米粉,简单手工加工后,放置在煤气炉上蒸煮即可做成年糕。
【春节第二件大事:看舞狮】
舞狮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但我们基本上不重视,似乎只有春节时才能窥见舞狮的魅力。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看舞狮,只是为了去凑热闹,和小伙伴穿梭于人海中偷着乐,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没有认真看完一场舞狮表演。
今年的年初五,当晚上七点还没到时,我哥就到村社的文化广场去占位置了,可谓积极踊跃啊。都说热情是可以传递的,结果,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半个小时之后,我也出门到了现场,那时人还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络绎不绝。
随着一声声鞭炮声响起,烟花绚烂之际,舞狮团队到了,现场的人更是热情高涨,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波盖过一波,此时人数也到达顶峰。
此情此景,只有在五一、国庆外出旅行时才能看到的人山人海,竟然在自己的家乡深刻地体验一番,内心充满感动之情,却极力控制不溢于言表。
整场活动用时长达1个小时。从舞狮、打拳到打棍,动作娴熟,虽然我还是不懂得怎么欣赏,但什么是美我当然知道。看到他们努力舞狮挥拳,两人持棍接招,认真的模样才是最美的!
印象最深的是理事会的主席发表讲话的那一瞬间,内心充满感动但又很心酸。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所有人来继承,等我们这一辈人老去了,若年轻人未能接起重担,那么舞狮文化将会真的从我们的生活中褪去。因此,我们希望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继承乡俗文化。
是的,乡俗文化确实是需要我们年轻人大力继承并发扬光大,很高兴村里的领导有这个意识,但配套的激励机制在哪呢?这些年轻人能够依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吗?除了春节大团圆的传统节日,还会有人看吗?
答案当然可想而知,当春节过后,离乡潮再次掀起时,热闹已不再,但是这份感动却能深深埋藏于内心深处。
【春节期间的其他大事】
在春节前,我们还会买新衣、采购年货、蒸发粿、送灶神、贴春联、做肉丸和鱼丸、杀鸡杀鹅等,迎接春节到来。随后,除夕夜,放鞭炮看舞狮,煮薏米豆腐糖水,大年初一吃素菜,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年初五家家户户去求签解签,“年初五一过,大伙找活干”;初七炒“七样菜”吃,即七种青菜放在一起炒,意为发财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乡俗文化会渐渐淡化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曾经的那份感动也会永远长留存于我们内心深处,待到春暖花开之时,鼻子一酸,原来年味未曾走远,她长留于我们记忆深处,历久弥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