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天汉二年,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步卒孤军深入匈奴单于后方,与匈奴单于部队大战,击杀匈奴部队一万多人,最终寡不敌众,在匈奴大军的团团包围下,孤军奋战的李陵已是十分疲惫,看着自己五千步兵基本全军覆没,汉朝廷的援军迟迟未到,在一念之间,选择了投降。
李陵的投降,不仅震怒了汉武帝,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渐渐地,改变了中华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这个被李陵改变一生的人,正是太史公,司马迁。
提及司马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最著名的,便是凝结了他一生心血的作品,《史记》。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也许上述司马迁的成就,是作为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那么这些成就就已经足够伟大了。《史记》记录了这三千年的历史,成为一部通史著作,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之中,也是第一次——然而,它不仅仅是一部通史,还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整部史书由一个个人物的传记写出,由不同的人物列传相互对比,相互印证,便是整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上下三千年。由此可见,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已经足够伟大了。
可是,司马迁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史学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司马迁写作《史记》,带有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甚至各个人物的传记之中,运用了非常多的文学手法,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贯通古今,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才不会被时间的长河所冲散,更确立了通史的纪传体的题材,影响了史学在整个中华历史的地位,司马迁已经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它才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而这本书,又带着司马迁自身强烈的感情色彩,同时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运用了非常多的文学手法,所以他写的传记里面,塑造了一个有一个经典而又富有个性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在《史记》之中定型,并延续千年,比如勇猛无比,豪情壮志的项羽,老谋深算,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李广等等,这些人物的传记的描写都是《史记》之中非常精彩的,所以,它才被称为“无韵之离骚”。
然而,当司马迁在完成《史记》的过程之中,是为了整个国家,整个朝廷,整个民族去书写历史的时候,他因为为李陵投降而辩护,被汉武帝下令斩首。而汉武帝自己当时也知道,司马迁的这本书之中,以下犯上,甚至丑化自己与汉高祖刘邦,对司马迁的痛恨,加之李陵投降的愤怒,使他以重罪处置司马迁——而这件事,改变了司马迁,改变了《史记》,甚至改变了中国史学整个的历史进程,也同时,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性人格。
司马迁犯重罪入狱时,有三种选择,第一,是直接被斩首,那么《史记》今后便无人书写了,这部书也许就像《红楼梦》一般留给后人去续写,那么就真的成为千古遗恨了;第二,是重金赎命,虽然司马迁犯的是死罪,但是仍然可以拿钱去赎罪,可是司马迁为人清廉,何来重金,到头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便是接受腐刑,只有这样,才能活命,继续完成自己人生之中的使命。
因为这件事情,司马迁才深深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司马迁因为此事,启发了自己的财富观,于是写道这句非常有名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并且为商人专门列传,便是《史记》的《货殖列传》。
同时,这种命运的悲痛,肉体的磨难,精神的折磨,使司马迁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升华,使他对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对于历史上的人物,有了更加悲切的同情——这次事件使他从根本性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财富观。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史记》最好的序言,这封书信行文如流水,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反复运用,气势恢宏,读起来在荡气回肠之中,又愈发悲凉之情,它书写了司马迁人生之中坎坷的遭遇,呐喊出了他的悲愤与痛苦,同时又抒发了他的生死观与坚持完成史记的人生理想。司马迁如此写道: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关于司马迁的生死观,他如是说道: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谈到《史记》的时候写道: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也许如今的人们都难以想象,一个背负着民族与国家使命的人物,面对生死之间的抉择,却能说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他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接受了腐刑,接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与苦痛,却仍然能坚守自己的灵魂,捍卫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便是司马迁的人格。
也许今日的我们,总是能拿“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段话自勉,将司马迁列入中学生的作文素材之中,那是因为司马迁的精神与人格,已经深深注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流淌了上千年之久。当我们经受苦难,面临折磨,也许会想到当年的司马迁,想到司马迁的坚韧,想到司马迁的拼搏,于是继续迎难而上,发愤图强。
在司马迁在史书之中塑造的人物之中,由于司马迁个人的遭遇,这些人物的精神与形象被司马迁写作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免悲叹,尤其是他对于悲剧人物带有的深深的同情:有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发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文仲,以及英雄壮志却乌江自刎的项羽,以及他笔下的他笔下的虞卿、范雎、彭越,还有一生难封,壮志未酬的李广——这些人物的悲剧,这些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命运,在司马迁的笔下,都带有着他深深的悲切与同情,以至于他一个个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笔下的故事,都重塑了中国人内心,历史性的人格。
所以说,阅读《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人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从这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之中,理解一个历史人物深层次核心的人格与精神,去倾听千年以来,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发出的悲叹与呐喊——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历史,理解人的历史。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史学家,曾遭受过司马迁一般的残酷而惨痛的遭遇,更没有任何一位史学家,敢于暗讽当朝开国皇帝,抨击在位帝王,甚至用文学笔法,来书写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
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