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简书,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从此寂寞的心灵有了一处安神之地,平凡的梦想有了栖息之所。
时光荏苒 ,两年里断断续续的写着,随心所欲的写着,偶尔还自我满足的写着。但写着写着,却感觉越来越不对,越来越惶恐。
终于,我再也无法自闭于自己的小天地,无法假装淡定,简单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

有幸与两位老师在一个群,就斗胆借用两个老师的数据作一对比。
我,王梦凡,2016年12月11日,在简书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截止当前共发表167篇,累计25.1万字,获得540个喜欢。
驽马渡江老师,2017年9月5日,在简书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截止当前共发表142篇,累计34.6万字,获得6429个喜欢。
教学平台杨教授老师,2017年12月21日,在简书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截止当前共发表130篇,累计32万字,获得1.3万个喜欢。
最简单的结论:我在简书的时间最长,发表文章篇数最多,累计字数却是最少,说明我的每一篇文章更短;喜欢数更是差得很远,反映出我的文章还远远没有入门。
萤虫之光岂敢与日月争辉,抛开与两位老师的天赋差别,为什么我的两年时光,前行的如此龟速?
翻看他们的文章,回想自己的写作,才发现自己的写作之路已经偏离,再不矫正便无法前行。
缺乏明确的目标。正如看书满足于看了,写作也仅仅满足于写了。除了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年十万字的纯粹字数的目标,在总体上没有方向,在写每一篇具体的文章上也没有目标,很多时候还仅仅是为了凑够字数而生拉硬扯。
缺乏具体的领域。与老师们在具体领域的系列化输出相比,自己没有在细分领域生根,更多的时候仅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自嗨,加之文笔又不好,使简书纯粹成了自己公开的日记本。
缺乏稳定的输出。兴趣来了,或者自我谴责后,一段时间便猛写几篇;而兴趣没有了,或者工作稍微忙了那么一点点,便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停更,并从开始的诚惶诚恐,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缺乏深度的思考。对问题的认识,对环境的观察,对内心的体验,往往浅尝辄止,以为眼睛看到的便是真实,瞬间感知的便是本质,而没有采用必要的方法,去做更深的探究,摸清更真的本质,写出更深的文字。
缺乏必要的修改。总是盯着手机屏幕左上角变化的字数,到一千字便感到如释重负,便迫不及待的结尾,迫不及待的发布、转发、投稿,甚至在个别时候,自己都不愿意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更谈不上修改。
缺乏基本的套路。总是满足于低水平、甚至是没有水平的勤奋,不看写作书、不上写作课,没有套路还看不起套路,没有把写作真正当成一种技能来磨砺。
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完成任务式的写作,没有天赋,却偏偏还想依靠天赋,信马由缰、一气呵成,并渴望别人赞赏,无异于痴人说梦。
2019年,我已整整三十七岁,岁月与现实已经不容许我在这样前行下去,如果不再改进,或将失去写作的权力。
而改变,只能从现实问题出发。
认识上,真正把写作当成安身立命的工具,而不是自我安慰的道具,甚至成为哗众取宠的玩具,让写作呈现出应有的实际的价值。
目标上,定位在一个细分领域(目前还没有定),进行深度、系列化的输出,以内在满意度为目标,保持每周至少输出一篇的节奏,摒弃纯粹以字数、点赞数为目标,拒绝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拒绝暴饮暴食。
方法上,不能只当苦行僧,多抬头看路,多看写作书、多上写作课,多向别人请教,多吸收网络平台的力量。
简言之,不要再继续做一个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肤浅键盘侠,学会做一个有目标、有思考、有方法的内在写作者。
2019,期待更好的自己,更好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