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腿哲人潘光旦在临终之前,曾用四个S开头的英文单词总结自己的一生:submit,surrender,survive,succumb。起初一次又一次地妥协;接下来是彻底投降;然后是求存,只求能像芸芸众生那样活着;最后,是灭亡。
正如诗人穆旦所写的那样: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再喊异想天开的口号,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有“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的热血,也学老夫子们说一些“看清现实罢”、“你应该知道自己吃几碗饭”的至理名言。面对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生活,虽然无聊,也就这么过下去;面朝茁壮起来的子孙,在临终前,也没有什么不满和愧疚。可是,在某一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人生不能重来。
5月22日,不到一个月前,袁隆平先生去世了。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热爱的粮食事业,是勇敢追梦的当之无愧的榜样。巧的是,袁隆平先生的追梦之旅,也可以用四个词概括:憧憬、坚持、自省、使命。
少年时期,老师带袁隆平去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参观,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花卉把地面织成了地毯,给袁隆平极大的震撼。同时,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电影中的有钱人想吃水果,直接在自家果树上摘;想喝牛奶,直接挤自家奶牛的奶的片段,令袁隆平对农业产生了无限憧憬。
可是,等到真正学了农,才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民和资本家、和电影片段所表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农民生活、居住、耕种的条件,都要比袁隆平想象的穷苦很多。但是,也正因为触摸到了真正的中国,袁隆平学农的理想更加坚定了,他要为中国农民做点事情。
1960年,全国陷入大饥荒的困境,袁隆平先生亲眼见到的饿殍,就有五具。一个学农的人,在大家饿肚子的时候却无能为力,袁隆平感到深深地自责,同时也下定决心,拼尽全力,上下求索,绝不再让人民挨饿!
1974年,袁隆平的父亲病危,当时先生正在海南科研,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1982年,袁隆平的岳母病危,当时先生正在国外忙于公干,没能见岳母最后一面;
1989年,袁隆平的母亲病危,当时先生正在长沙开杂交水稻的会议,也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1964年到1990年26年间,因为忙于杂交水稻事业,先生与妻子基本处于分居状态。
古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神话,如今在这样伟大的中国人身上上演着。
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尔这么评价袁隆平:“他至少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先生在自传中写道:“如果全球一半的水稻田都种杂交水稻,那么至少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
憧憬、坚持、自省与使命,妥协、投降、求存与灭亡,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为人民服务和做自了汉,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想成为像袁隆平先生那样伟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