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参加情绪智慧课一阶的学习了。其实报这个课之前,我还在想要不要直接上二阶,会不会一阶太简单,内容太浅。
早上出门不紧不慢的,10点多才到会场。进入会场就发现自己有点遗憾了。老师从头到尾虽然也是放文字ppt,但是不是讲知识而讲知识,总是会把现场会员作为课程资源来互动体验。
体验活动一个接一个,要说收获真的很多,有认知上的有内在体验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举的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家里条件非常好,有儿有女,有房有车有保姆,还有老公的爱。老公给她报了体系里所有的课程让她来学习。但是她就是感觉不好,每天很累,打不起精神。脚提不起来,背直不起来,整个人状态都不好。在二阶个案中发现原来是在原生家庭中过往的生命经历。母亲在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一直给姐两翻山越岭送饭给孩子吃,五年如一日,这个小孩每次都帮妈妈收碗筷,看着妈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回去而老大吃完饭就没心没肺的玩去了。妈妈每次都夸她知道心疼妈妈,而姐姐却不会。于是从小到大她就像妈妈一样活着,不敢快乐。因为如果她开心快乐就对不起妈妈,她要和妈妈一样,要心疼妈妈。
还有第二个案例,现场一个姑娘的妈妈状态不好,尤其是这个姑娘家里还有两个不省心的弟妹,妈妈每次都要这位姑娘去承担娘家的事情。让这个姑娘身心俱疲,自己的家庭不能照顾,孩子也管不了,工作也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干。这个姑娘就进入了一个崩溃的边缘,而这样的疲惫不堪状态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她的孩子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于是不自觉的复制她的生活,也想去照顾妈妈,承担妈妈的责任。原生家庭的悲剧就这样轮回下去。
如果不是这样现场的情境不会让我感知到:妈妈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归位,不能错位。
其次,我们妈妈真的要好好的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只有你好了,孩子才会好。如果我们过的不好,孩子怎敢开心的生活。不是要去给孩子花钱,而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活出我们布灵布灵的样子.当我们内在恐惧焦虑没有了,孩子才会有动力去向往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身上都没有,你再多的说教有什么理由让孩子去相信你的话。
晚上的“成人礼”活动把很多人内在的情绪点都引爆出来,我没有那样大的情绪。但是这个活动中我看到了爸爸和妈妈的不容易,我理解了他们现在的状态也是他们原生家庭中问题的呈现,更看到我现在所有的一切离不开父母所给予的。这个过程中我还看到童年未被满足和得到的爱,对我成年后的情绪与信念系统的影响,更坚定的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去疗愈童年原生家庭未被给予的部分。
当我有了这份觉知,就不再是抱怨父母,而是要对自己未来的生命负责。只有自己内在成长了,活出自己的内在丰盛才不会让自己痛苦,也不会让家人愧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