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星期四 天气刚刚好
《爱上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简书会员赠送的第一本书。因为各种原因,我上周才收到包裹,差点儿忘记还有这个福利。
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对这本书抱很大的希望,因为在购买会员的时候,标明这是一种“赠送”。赠送的东西哪有好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我本只打算随手翻一翻。
然而,没想到看完序言,就被吸引,觉得有意思;接着随便挑了几篇正文看了一下,有点惊喜;于是花了三个晚上时间,把它看完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诚意满满的书。
它不是一本实用性的教材,但也不是那种鸡汤励志文,这是一本经验合集。相信每个来到简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共鸣——错误的、绕弯的路,可能曾经走过;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许正在实行。
本书的作者,是伴随着简书成长的“普通作者”。正常在简书待过三五个月的,十之七八的名字都见过,甚至有可能很熟悉。
每个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享宝贵的经验,教授实用的方法。
主编说:无论是初入写作之门的小白,还是在写作方面有了一些积累和进展的初学者,相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其实我觉得,就算是“老手”,也可能会有收获。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写作并不难、写作有法寻、写作可以练。第一部分从情怀角度激励大家写作,后两部分别从工具技能、专项实操两方面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干货”。书中这么布局,也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说说我的“读后感想”。
写作并不难
写作会有焦虑吗?当然会!
首先是写作本身。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得好,这应该是最大的焦虑。
书中给了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随口就能举个例子。比如给写作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学习大家的写法,等等,都是落到实处的经验分享。
但是不管什么方法,都是以“写”为前提。先写了再说,有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逐个击破。万事开头难,去做,就不会那么难;不去做,再容易的事,也很难说。
写了之后呢?是否被人阅读、被人喜欢,可能也会引起焦虑。
之前看过一位签约作者对于自己写作的一些思考,文中有句话觉得很在理。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说:不要不承认你是在乎文章有没有人阅读的,不在乎的,那是日记,是私密。当时看这话,就觉得这个签约作者特别坦荡。
但凡花点心思去写的文章,不管是褒是贬,都会希望与人沟通和交流。
焦虑有多大,取决于这个沟通交流的期望有多大。如果只是在小范围内阅读,那很容易达到目的;如果有更高的要求,那自然也就对文章质量有别样的期待。
如何正面地对待这种焦虑,也有很多作者给到经验,是否有效,因人而异吧。我个人认为,这种情绪的调整,别人可以给建议,但更多得靠自己。
消除焦虑,除了从焦虑的原因来分析,也可以看看写作能带给我们什么,反面来推导。
其中一篇文章,专门写了写作带给她名、利、人脉、出版的机会、更好的阅读,还有提高心理素质,这六大收获。能有这么多收获,当然很好。
就我本人而言,写作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自己的心意得到表达,就很好,就足够了。
何况,写作能让我坚持阅读,这是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还有,因为平时比较忙,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输入和输出,也是很大的问题,这让我不得不重视时间的安排,去学习时间管理。
这些都是我写作的收获,借此反推回去,“坚持”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写作有法循
其实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有几篇文章都推荐了书单。不止这本书里,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推荐书单,特别是年底的时候,满屏都是,看得眼花缭乱。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选择,很多人就犯愁了,不知道该怎么选。
其中芭蕉老师的推荐是:多读经典。很荣幸,我自己一直以来也遵循的这个方法。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经过了时间的淘洗,经过了万千读者验证的书籍,可以给我们美妙的精神享受和伟大的精神力量。
经典具有常读常新的魔力。第一次读,会有重读的温暖;重复读,会有第一次读的惊喜。似乎总有收获,但又似乎永远都读不透。
所以啊,读经典是最有效、最不浪费时间的选择。
经典很难读,特别是古代经典,但凡看过经典书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读这些经典,只能用笨方法、下苦功夫——读、背、抄。书中也举了胡适先生的话来佐证:
“老实来说,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功夫笨干出来的。”
古人为什么能“下笔如有神”?因为他们相信“读书破万卷”。这话用来共勉。
读完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很多人会问,读了很多书,但是觉得好像没怎么吸收,都忘记了?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困惑,那时很喜欢用广大文艺青年都崇尚的这句话来“自我安慰”——那些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你的气质。
以前我确实认为这是自我安慰,但是作者浅显易懂的一句话让我有点欣喜:并不是真忘了,它只是留在了潜意识中。遇到相似场景,还会重新被激发出来。
想起上周读虬老师的《大路货为何成了紧俏货》,他文中本有句话:“除了感慨系之外”。我以为他笔误,认为正确的应是“除了感慨之外”。他解释说“感慨系之”是一个成语,出自《兰亭集序》。
他一说,我就想起来了,这个我曾经背过!我去网上查了下,念着前面,竟然能顺口背出后面某几句。十几年前背过的,原来没有还给老师,多少还留在了记忆深处。
虽然后来为了避免歧义,虬老师把原文改成了我的那个表述,但我却因此巩固了这个成语,也印证了书中作者的这个观点。
多读书肯定是有用的。
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脑子里!为了让看过的书更大程度地帮助我们,还是需要讲求一些方法的,而做读书笔记,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具体怎么做,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没有所谓的标准。
做完读书笔记后,一定要写。
不写怎么能知道掌握了多少?不写怎么能发现问题?读写促进,双管齐下,见效更佳。
那怎么写,梅拾璎老师的那篇《把书读透,把事想透,再写好吗?》对我启发最大。
她说,写之前,要认真地思考,把事情想透。她还说很多文章辞采华茂,行文优美,但就像蜻蜓点水,微风吹面,没法儿给人心里留下印象,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平时没有把事想透,对人对事缺乏深度思考。
这点真的很认同,平时遇事多思考、多联想、多总结,这样行文时根本就不需要铺排。一旦需要辞藻堆砌的文章,也许文字上很优美,最终还是难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思考,可以突破自身原来的思想局限,形成一种新的弥足珍贵的思想创造力。这是很难的,但更是难得的。
写作可以练
这是实操部分,实实在在的干货。
长篇连载、短篇小说、散文、剧本、诗歌,各类型都有。没有晦涩深奥的理论,只是纯粹简单的分享,虽然篇幅短小精悍,但都是经验换来的总结。
比如说写小说的时候如何写对话,如何更好地用短句、用标点来行文,举不胜举,十分受用。
拿之前自己写过的文章来对比,很容易就能看出哪里写得还行,哪里仍有不足,完全可当做规范来参照。
因是实操,这部分现在就不多说了,过段时间来验证是否能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这本书用满怀的诚意告诉我们,需要多读书、多思考、多表达,只要坚持,就能收获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恩它给予我鼓励和启发。
读简书出品《爱上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