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大概是从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开始了解到袁崇焕。金庸称之为“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进一步深入了解,原来世人对袁崇焕的评价竟有天壤之别。
爱之者尊其为民族英雄,比之为岳飞;恶之者骂其为卖国贼,比之为秦桧。好家伙,这争议也太大了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果袁崇焕泉下有知,会作何种感想?
一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一说广东东莞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死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7岁。
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及第;同年,明朝和后金(清)发生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辽东形势危急。
次年(1620年),37岁的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来京接受朝廷政绩考核,期间“单骑出阅关内外”,巡视边关形势,主动请缨,一人守关,从此走上辽东战场。
受到孙承宗赏识,袁崇焕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取得宁远、宁锦大捷。后受魏忠贤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上方宝剑杀毛文龙。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皇太极率大军攻打明朝都城北京,时称“己巳之变”,北京危急。袁崇焕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崇祯三年(1630年),北京之围尚未解除,身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被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死(凌迟处死)。
二
当时北京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张岱《石匮书后集》:“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每当读到这一段常常感到世事多艰:于国家危难之际,无数身居高位者选择逃跑,而袁崇焕反其道而行之,挺身而出,拼尽全力保家卫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的目光如火如炬,像炽热的太阳。面对失地无数,他变得刚愎自用,他变得脾气暴躁,他就像一颗炽热的太阳!
他要用自己炽热的光芒击溃后金的入侵!可是也正是这种炽热,让他小看了错综复杂的利益之争,低估了践踏规则的后果,忘记了君君臣臣的区别,他认为在国家利益面前,内部的政治斗争能够停下来。
他错了,错了,所以他要付出血的代价!
可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错了吗?他是知道的。作为一个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历史典故的科举进士,他知道的太多了。远的不说,同样是明朝,袁崇焕被磔死180年前(1449年)同样是己巳年,同样是北京被围,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主角叫于谦,兵部尚书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结果却也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
他是知道的,可是他更知道“以天下为己任”,他更知道保家卫国!
其实你我都知道。从岳飞到于谦到袁崇焕,这所有的悲剧总少不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而孜孜以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的孙中山为终结这种不断上演的悲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想想孙中山以及那一批批致力于推翻封建王朝的仁人志士是真的伟大!
三
袁崇焕,一个“焕”字是他最好的注脚 。“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火热炽热。他是森林里一棵高大的松木,风摧雷击,岿然不动。1630年中秋节的第二天,八月十六,这晚的月亮明亮而又清澈,像一面镜子,照亮了人间的一切。皎洁的月亮有一点红,噢,是那棵松树,枝叶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焕目,火浪滔天!
一只松鼠从松树上急匆匆跑了下来,带着它的松果。整片森林变成了火海。被大火摧毁的森林变成了荒原。
不知过了多少年,荒野里冒出了嫩嫩的芽。又过了十年,这片土地长满了高大的松木,是松的海洋!
世界焕然一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