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适时收敛锋芒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9:23 被阅读2次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题为你的人生需要一点锋芒,针对于现今有些青年过于佛性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提出的意见。人在社会生存,不去努力而始终抱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生活,丧失理想与抱负,无所追求,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社会复杂,有时锋芒毕露确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所以佛性是现今青年忌惮锋芒毕露以后所要面对的一系列人性并不光明的那一面而做出的中庸抉择。思维的本身没有问题,但凡事讲究一个度,如何把握这个度才是关键。刚柔并济,进退有度才是关键之重。

    历史经验表明,很多英雄人物都是兼具“刚”与“柔”两种性格的人。而做人最理想的性格也应该是既懂进,又知退;既能温和,又能刚强。刚柔相济,才能在人生的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福祸相依,顺其自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众所周知,我们在面对事情时,要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不论是身处逆境也好,还是置身顺境也罢,心中都要明白,安而有危,哀乐相生,福祸相依是一种客观规律。

    太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古书有记载如下一文: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韩信此时锋芒毕露,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存戒心。

     反观之,刘邦身边善藏锋芒的非张良莫属。张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留侯张良韩国贵族后裔,秦末群雄并起,他也曾经组织队伍反抗暴秦,遇到刘邦后,两人相谈盛欢,刘邦对张良几乎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入主咸阳,鸿门宴有惊无险,刘邦后来被封汉王,又听张良之计,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楚汉战争开始前,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成为刘邦的军师,帮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平定天下。刘邦称帝后封赏功臣时,功成名就的张良谢绝了“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选择“留”这个地方。此后就过着几乎是隐居的生活,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提了些意见外,就是后来保护了太子。三杰中,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的道理,功成身退,所以刘邦一直很尊重张良。

    有锋芒,看得穿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人要容得下宇宙,也要容得下沙子。要亲近君子,也不要把小人都逼到墙角。

    春秋时期,范蠡经由文种引荐,成为了勾践的左臂右膀,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在庆功会上,乐师献歌,歌里称赞了文种的功劳,范蠡敏锐地察觉到勾践对此不满,认识到勾践只是一个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于是请求隐退。临走时也劝文种走,文种没走,后来勾践果真赐死了文种。这就是“兔死狗烹”的典故。 

    范蠡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名利场这个最残酷的战场,从而敢于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舍弃一切,适时收敛锋芒,这是大智,更是大勇。

    所谓王者不争,不争者王,古往今来,但凡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者,大多都深谙不争方能争天的道理。有时候的不争往往也能获得双赢。回归真正的不争,必要时还要懂得舍得之道。

    从古至今,天下的坏事,大多都是由于舍不得利益引起的;而天下的好事,又大多是因为舍得利益而促成的。所以适时收敛锋芒是你人生之路的重要锦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需要适时收敛锋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tq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