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王阳明奉命南下,前往直隶、淮安、凤阳、南京、芜湖、庐州、池州等地,会同各当地巡抚、御史审决重囚,多有平反。
在南京,有陈姓将军杀人十八而入狱,案件久拖十余年不决,王阳明下令处决,当地巡抚和御史反复求情,王阳明不听。罪犯在临刑前对王阳明大喊:“死而有知,必不相舍!”王阳公笑答:“吾不杀汝,十八人之魂当不舍吾。汝死,何能乎?”陈父死于战阵,陈子以贻误战机被诛。
九月,游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吊地藏菩萨塔,赋诗六首;李太白祠,赋诗二首,其一云:
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
竹深荒旧径,藓合失残碑。
云雨罗文藻,溪泉系梦思。
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
王阳明遍访当地寺僧,笔赞长生庵实庵和尚相貌曰:“从来不知光闪闪的气象,也不知圆陀陀的模样。翠竹黄花,说什麽蓬莱方丈。看那山里金地藏,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儿妙处,丹青莫状。”
九华山中有一位道士叫蔡蓬头,不知从哪里来的,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是时道者蔡蓬头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别。”
次年正月作《九华山赋》。
王阳明上年三月罹患虚弱咳嗽之疾,经汤药和针灸治疗,入秋已好转,医嘱继续服药。此次南行,感觉无恙,于是不再用药,结果冲冒风寒,兼公事劳累,旧病复发。
12月,北上回京。
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途经贵池县,游齐山,作游齐山赋;经青阳县,再游九华山,访无相寺,登芙蓉阁;经芜湖,登咏清风楼,前往龙山拜访李贡(字惟正,号舫斋),贺其升迁;经当涂县,登采石几,咏谪仙楼。
二月,至镇江府,拜访丹阳汤礼敬(字仁甫,号云谷),一起游道教胜地茅山,为汤礼敬殿试策问题跋;游润州北固山,拜访钱组(字宗玉,号屋舟)。
王华右春坊右谕德九年任期届满,升翰林院学士,支从四品俸。随后任庶吉士教习,参与编修《大明会典》。
三月,王阳明行至扬州,烦热病发,无法继续前行,在扬州耽搁了三个月,身体更加瘦弱。
五月,王阳明回到北京,白天公务繁忙,晚上苦读五经及先秦、两汉书,王华担心儿子过劳成疾,禁止在书房点灯,但等父亲入睡后,王阳明继续点灯夜读到半夜,竟至吐血。
八月,王阳明上《乞养病疏》,请求回乡调治养病。下旬,踏上回越之途。经润州,再游金山、焦山、北固山,会三山寺僧;经苏州,登咏吴江塔、仰高亭;经嘉兴,访三塔寺芳上人,习导引习定之法;经海宁,诗咏审山。
九月,回到绍兴后,就在阳明洞中安置下来,行导引术,静坐习定,究极道经秘旨。据说,山中术士王文辕、许璋等四人前来交流仙道,四人还没有到,王阳明就派仆人前往迎接,告诉仆人他们来的路线,仆人果然接到了客人,大家于是认为王阳明已经得道。
白洋朱和的儿子朱节前来拜师,是王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后其弟簦及堂兄弟朱簠、朱篪都拜在阳明门下。后四人都登第入仕。
十月,浙江按察佥事陈辅无辜受牵连被罢官,胡瀛(子孟登)接任,王阳明分别作迎送文章。
浙江参政罗鉴(字缉熙,号湘川)请王阳明为其祖父罗懋(字敬德,履素)的诗集作序。
王阳明在洞中修炼日久,产生一念:“此簸弄精神,非道也。”但又克服了这种想法,又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想遁世远去,但心中放不下祖母岑氏和父亲龙山公,迟疑不决。很久以后,王阳明突然觉悟:“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小舅子诸经(字用明)来信,劝说姐夫王阳明出仕,王阳明回书婉拒。
著名诗僧释鲁山来洞中拜访王阳明,作《王伯安书舍》:
一寻松下地,新构小精庐。
祛冗入深院,闭门抄古书。
草盆生意满,雪洞世情疏。
每欲携琴访,心斋恐宴如。
我们不难发现,自入仕以来,王阳明在各地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诗赋,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虽然王阳明勤于政务,但心中念念不忘佛老,在积劳成疾后,入洞修炼道术,就在大家认为王阳明道行有进的时候,王阳明却对道家产生了怀疑,那么下一步,王阳明会作出什么样的新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