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文学梦
海边的卡夫卡:如果有一天,世界一无所依,他会成为最坚强的十五岁少

海边的卡夫卡:如果有一天,世界一无所依,他会成为最坚强的十五岁少

作者: 邂邂泥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8:21 被阅读88次
海边的卡夫卡:如果有一天,世界一无所依,他会成为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在过去的一周内,我因为不同的缘由连续三次来到海边。我找到一块遗落在沙滩上的木板,一边坐下休息,一边望着海边的景象。两个赤裸着上身的男人正在海里摔跤打闹,后来我才想起十五岁的少年卡夫卡和步入老年的中田聪:

若是中田聪老伯看见,想必会说:“中田我虽然看不懂两位在干什么,但看他们那种投入的状态,应该是的确值得去做的事情。”

若是少年卡夫卡看见,或许会说:“两位都不能阻碍我前进的脚步,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因为我已一无所依。”

小说通过双线并行的手法给我们描述了两位主角截然不同的人生:十五岁的田村卡夫卡从小缺爱万分孤独,最终在逃离家庭的历程中成为了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遭遇离奇事件的中田聪即使脑袋变得不再灵光,却依然在表面平淡的人生中度过了隐含着深刻隐喻的时光。他们的经历让我慢慢开始懂得,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往往很难用好坏进行简单的定义,就像人的优缺点往往是相生相辅的两个方面,二者容易在不同的时空内发生转化,就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

小说在人物设定上有一种自带的想象力和特殊性,一句话概括大概是:如果个人的看法能建立在不断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那么世上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可以视如平常地理解或接受。

在奇数章的故事线中,主要出场人物是田村卡夫卡、姐姐樱花、母亲佐伯和图书馆员大岛,叫乌鸦的少年实质是内心深处的田村卡夫卡,而父亲中田浩二只是出现在主角的对话和小说转述里。

作为小说的头号主角,田村卡夫卡自带的特殊性不可谓不多,一句“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便可让读者对他另眼相看。少年卡夫卡可以在深山的小屋独自一呆几天,并敢于探索未知危险的神秘森林。他经历了缺失关爱的童年,并受到父亲俄狄浦斯式的“你迟早要用你的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你的母亲和姐姐交合”的恶毒诅咒,日常生活是看书和健身,力图从身心两方面不停锻炼和改造自己。

佐伯女士现年五十岁,行事不受常识性条条框框的束缚,即使从未亲口承认是田村卡夫卡的母亲,但丢下四岁的卡夫卡,带姐姐樱花离家出走已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她是大岛妈妈的同学,年轻时曾有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一首自创的钢琴弹唱的歌曲《海边的卡夫卡》在全国名声大噪,后来恋人在大学时候死于一场意外,遭受沉重打击的佐伯从此消失,二十五年后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回到故地管理甲村图书馆。

在甲村纪念图书馆工作的大岛有着女性的身体,而精神上属于男性(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关于大岛的代指是表示男性的“他”)。大岛在各种场合各种意义上受人歧视,并一直追求公平和公正,从心底里畏惧和憎恶那些缺乏想象力的狭隘和苛刻的人。他是一个喜欢作家卡夫卡的青年,与田村卡夫卡有多处关于音乐、小说和社会现实乃至于引申到哲学意义上的对话讨论,还有一个与自己风格不同依然不乏相似性的哥哥。

相对前几位主角,姐姐樱花出场的章节则比较少。樱花大卡夫卡六岁,是中田家的养女,给人的初遇印象是长相特别身材好,有过一段十六岁离家出走,后被警察遣送回家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不得不提的性接触;未在奇数章的故事中正式出场的父亲中田浩二出现在少年卡夫卡的“年轻时在高尔夫球场打工当球童,遭遇雷击死里逃生,和他一起的人死了”的话语里,雷击后成为著名雕塑家,在偶数章的身份是杀猫手琼尼·沃克……叫乌鸦的少年时而出现在餐桌的对面,时而出现在卡夫卡的梦里,实质上应是少年卡夫卡内心深处的自己,他带有小说中提到的某种象征性,也是一种隐喻。

偶数章的开头像是一段历史的回顾,开头是几则军事机密文件的审讯重现以及中田聪与各种猫君——中田对猫的习惯称呼——的对话。杀猫手琼尼·沃克的出现成为故事的转折点,大约在故事中段出场的年轻司机星野和中田结伴同行,并最终继承了他的意志。

说话喜欢以名字自称——例如“中田我……”——的中田聪现年六十几岁,他的一生不曾有过性经历,不识字,不懂地理,不懂钱数的概念,关于大海只知三点,一觉能睡三四十个钟头。9岁时经历过一场变故(“野外实习”时的集体昏睡,只有他昏迷了三个星期,醒来忘记一切,能同猫说话)后,脑袋变得不大好使,影子也只剩了一半。在杀猫手琼尼·沃克的胁迫下,中田聪不得不杀了他,并陷入昏迷。醒来躺在草丛,浑身不见血迹,再也不能同猫说话,并由此开始了西行去四国的历程,在打开入口石和造访佐伯后宿命般地死去。

曾经是叛逆少年的星野,打小只有爷爷的关爱。在与中天结伴同行的过程中,曾经参加过自卫队的他最终被中田聪的人生哲学所折服,是他帮助中田聪打开了石口的入口,并继承了中田的意志,在关闭石头的入口后,杀死了邪恶的白色物体,最后和中田的空壳告别;杀猫手琼尼·沃克杀猫是为了收集猫魂做成一般人耳朵听不到的笛子,他在中田聪的面前接连杀了三只猫,并生吃了心脏……要求中田在杀他和他杀猫之间二选一的他最终如愿死在中田聪的手上,他即是少年卡夫卡的父亲,那个死去的雕塑家;此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不是神佛不是人,是特殊物,是观念”的肯德基老头“卡内尔·山德士”,各种和中田聪有过交谈的猫君,以及故事中自然出现的入口石……

小说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叙事上的双线并行,奇数章和偶数章看似无关,实际有所对应,并逐渐交汇集结。这种情节上的交汇主要表现在出场人物的重合与交汇(例如中田浩二和琼尼·沃克)、两边主角的出发地点的重合(都是从中野区到四国)以及戏剧、哲学与出场人物的对应,这种对应包括17章提到的被下了诅咒的卡桑德拉和18章的具有预知能力中田聪,以及少年卡夫卡梦见的佐伯的幽灵和性爱女郎提到的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另外,两部小说里关于小镇、森林、影子和图书馆的隐喻也有所联系,甚至具体的语句都能找出对应:

《世》:“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在我自身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

《海》:“看上去是威吓的东西是我心中恐怖的回声,那里张结的蜘蛛网是我的心拉出的蜘蛛网,头上鸣叫的鸟们是我自身孵化的鸟。”

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我”最终留在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少年卡夫卡则选择了走出森林,回到现实世界。两部小说的发表时间相距十七年,经过十七年的成长,村上春树的男主人公是否已发生蜕变?

在这部小说里,文学部戏剧专业出身的村上多次引用了希腊戏剧(悲剧),例如被诅咒的卡桑德拉、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和《奥狄浦斯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少年卡夫卡置身于虚幻或关键性情节出现时,当叙述从现实脱离,仿佛进入时间的外侧时,村上不再使用第一人称而改用第二人称,试图从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表达,我想这大概是少年卡夫卡的内心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相比起《挪威的森林》里仅有的几次奇异事件,《海边的卡夫卡》 的荒诞程度要大大超过前作,匪夷所思的事件简直比比皆是:发生在一九四四年的“野外实习”时十六个孩子的集体昏迷事件,十五个孩子在两小时后醒来,唯有一个叫中田聪的孩子却在三个星期后才恢复知觉;少年卡夫卡莫名地在神社大殿后面的小树林里失去知觉,醒来发现自己的白T恤沾上了血迹;杀猫手琼尼·沃克为了收集猫魂做成一般人耳朵听不到的笛子而不断地进行残忍的杀猫行为;杀死琼尼·沃克的中田聪昏迷后醒来倒在草丛,浑身却不见血迹,不再能同猫说话,却拥有了预言的能力;天空竟然无端地掉下沙丁鱼、竹荚鱼和成筐成篓的蚂蟥,并被中田聪预知;星野继承了中田的意志,在关闭了石头的入口后,杀死了邪恶的白色物体……有些荒诞的事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则引发人们严肃的思考:何以孩子们的集体昏迷事件发生在二战期间?何以少年卡夫卡会借助中田聪之手杀害自己的父亲?何以卡夫卡的父亲会成为残忍的杀猫手,并给自己的儿子定下如此恶毒的诅咒?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荒诞之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大岛曾和少年卡夫卡有过一段关于“远古神话世界的三种人”的阐述:“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古时候,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后来神用利刃将所有人一劈两半……世界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以此表明一个人生存是很了不起的事;关于入口石的寓意,在中田和星野的对话中曾提到:“石头本身没有意义。形势需要一个东西,而那碰巧是这石头。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假如故事中出现手枪,那就必须让他发射’……”同理,既然小说中出现了石头,那就必然让石头有入口和出口;少年卡夫卡在与叫乌鸦的少年(即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对话中曾有一段关于战争的解释:“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战争在战争本身中成长,他吮吸因暴力而流出的血、咬噬因暴力而受伤的肉发育长大……”以战争的万恶性来证明自己强行履行预言的荒谬性,诅咒不仅不能终止,恐怕在精神上的烙印反而比以前更深。

最后是关于《海边的卡夫卡》的多重隐喻。这些隐喻大概表现为三种形式:佐伯恋人送的一幅画着海边的少年的油画;佐伯创作的一首曾经红遍全国的钢琴弹唱的歌曲;海边的田村卡夫卡自己。关于“卡夫卡”这个名字,作者和译者都有一定的解释:一是“卡夫卡”在捷克语里的意思是“乌鸦”;二是贴合弗兰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荒诞风格。细想前两种隐喻可作为“海边的卡夫卡”的艺术载体,而实质大概还是指田村卡夫卡自己:“少年目视远方,眼里饱含着谜一样的纵深感……一个彷徨在扑朔迷离的海边的孤零零的魂灵……”隐喻一般都带有象征性的意义,少年卡夫卡所以感到孤独,原因必然与从小生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紧密相连,他的心理一度出现扭曲,在憎恶自己的父亲的同时,深深地迷恋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度是一个有关爱与成长的悲剧。所幸在佐伯死去的那个下午,她的活灵最终促使少年卡夫卡决定走出森林、面对现实。我想,崩塌的世界从此会再度牢固,扭曲的心灵也会在新的世界重生。

除了爱与成长的主题外,小说还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反战立场。这一点在孩子们的集体昏迷事件的时代背景、叫乌鸦的少年关于战争的解释以及森里深处的两个多年前消失的哨兵当年逃离的原因中都有明显的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中,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另一种孤独,因为在这个不断前进不断坚强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人渐渐远离。明知会陷入孤独也要变得更加坚强,而再坚强的人也会有柔软的地方。这是一个有关成长与孤独的悖论,在漫长的人生里,我们恐怕都要一直与其周旋。

小说中的少年卡夫卡也许已一无所依,他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即使他知道这可能是最难得到的一种坚强:

“我追求的、我所追求的坚强不是一争胜负的坚强。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墙壁。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坚强,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坚强。”

愿为他祝福,以此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边的卡夫卡:如果有一天,世界一无所依,他会成为最坚强的十五岁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ud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