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不禁会问,为何只有太奶奶能一眼认出“小殊”?
要知道,蒙挚是接到梅长苏的书信得知林殊还尚在人世,(具体如何初见就能认出,此处姑且不论);霓凰也是凭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和种种梅长苏难以掩饰的爱护之举,才能打消疑虑确认眼前的“苏哥哥”;静妃看到《翔地记》中梅长苏对其母亲闺阁小字的避讳隐划才得知。
一句小殊叫得人潸然泪下1.沉甸甸的亲情使然
这个梅长苏未入太皇太后的暖阁,便对飞流交代,太奶奶会“叫你”、“拉你的手”、“给你点心吃”这些举动,并说“她是天底下最和气的老奶奶”,可见梅长苏对自己太奶奶的举动早已烂熟于心,因为自小他就是太奶奶的心头肉,在所有的小辈当中,太奶奶一直最宠的是他林殊,每次犯错都是太奶奶及时赶来护住他免受父亲的责罚。
原著书更提到,赤焰案最初暴发时,历经三朝却从不干预朝政的老太后跣足披发亲上武英殿,满面是泪地要求梁帝将林殊的名字从主犯名单上删去。对于当时已伤心欲绝的太皇太后而言,保住赤焰军她已做不到了,但最起码,她希望至少能保住她年仅十七岁的曾外孙的性命。但已下定决心撤掉赤焰军的梁帝,绝不可能留下那个十三岁即上战场,奇兵绝谋,纵横往来有不败威名的少年将军,为自己埋下隐患。所以尽管被逼无奈答应了太皇太后,未将林殊列入必捕主犯,他依然暗中密令谢玉,一定要确保林殊没有丝毫机会能逃得性命,事后以赤羽营抵抗激烈,局面失控,最终玉石俱焚为由回禀了太皇太后。
即使再见时,梅长苏“改头换面”,连声音都“不免绵软无力”,但太奶奶看到景睿、豫津、霓凰这些小辈们一起过来,自然会将同来的苏哲当成林殊,因为当年正是这几个孩子,“最是每次玩在一处”。这既是机缘巧合,也足以见太皇太后对林殊的心心念念已久。
与其说是太奶奶一眼认出了“小殊”,倒不如说是,在她心里,林殊从未离开过。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中渐已暮年的长辈对小辈们的慈祥宠爱,不求回报,不惜一切,既有人到暮年看淡一切的“纵容”,又有几乎脱离现世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上的“可爱”,是多少人一辈子感念的温馨瞬间——因为在他们眼中,无论我们变成什么样,无论是否在身边,甚至无论他们是否康健,只要还有意识,他们的牵挂从未有一分削减。
风的隐喻2.看透一切的“慧眼”识人
其实刚开始总觉得,在年事已高微微咳嗽的高公公一句“不,不是起风了,是在这宫墙内,这风从来就没停过”,之后小太子举着旗在风中奔跑这一幕就足以意味深长、余音袅袅地结束了。
对皇后的一句“起风了”的回答,就足以看出这个历经宫墙两代风波的高公公,早达到“看风还是风”的境界,更何况历任三朝的太皇太后呢!
她早已看遍前朝后宫的波波折折,看透万千人心冷暖,那么,凭借梅长苏看她的眼神,或许还带着些“不讲道理”的直觉,能一眼认出“小殊”,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一个自己如此熟悉又挂在心上一辈子的这个外曾孙,就算容貌声音都变了,眼神怎么可能有多少变化呢?就连霓凰不也说,“不知为何,我就是信了先生。”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与自己的亲人之间,就算隔了时间和距离,再见时,一个背影一个声音一个眼神,就足以让我们隐隐觉得“似曾相识”。
也许这就是情感的一种能量投射,自然界中的某些动物都认得伴侣孩子身上独特的气味,只要我们留心留意,必然也会发现千丝万缕的“相识”感。
也许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亲本能吧。
说道此处,就拿我自己来说,并不是对气味多么敏感的我,就从小能从工厂里众多叔叔的工作服中辨认出爸爸常穿的那件,闭上眼睛一闻,再放在手上脸上试试触感,没有不认识的味道,就准没错了。
现在,与我先生认识结婚至今已近5年,就算他不抽烟很少喝酒不涂香水,我也总能闭上眼睛就识得是他,并在他的怀抱中找到一种能让我安心踏实的愉悦感,也早已不是道理能够解释得通的了。
严守丧礼3.孝道在心更在于行
第二十四集,太皇太后丧礼,众皇子中,唯有靖王能够严守丧葬礼仪,固然是因为他久在军旅练就一身强健体魄;梅长苏听闻噩耗就口吐鲜血,之后更因为为太奶奶守丧禁食而大病一场;或许现今的我们,都觉得尽孝守礼,不必如剧中那么严苛,有那么多“折磨身心”的规矩,孝道自在于心。
可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孝道存于心呢?古时对父母长辈的晨昏问安,而今仅在韩国和朝鲜族中依稀可见吧?
我并非复古守老派,但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牵挂我们的长辈,可曾能够在我们“百忙”之中抽点儿时间去看看他们,聊聊天,甚至教会他们使用微信QQ,不求每天,哪怕不定期发几条语音、打几个问候的话?
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提倡父母望子成龙,但又有多少儿女总是用“望母成凤”、“望父可拼”的借口搪塞、疏离这种骨肉亲情?
最温馨的莫过于我们身边的“太奶奶”不论时隔多久,都能一见面就认出我们,温暖地交出我们的乳名;
但最寒心的也莫过于,他们心心念念的我们,没过多久,就连他们近况如何,身体怎样,甚至他们的“呼唤”都置之不理,百般推脱。
忙真的是理由吗?反观一下,我们有多少人,能忙得过执掌江湖第一大帮还要在京城拖着病体筹谋国家大局的梅长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