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散记及随想之一

作者: 鼎尚CULTURE | 来源:发表于2022-04-01 10:16 被阅读0次

            巴黎圣母院的钟楼,莫奈的《睡莲》,咖啡馆柔和光影下的萨特与波伏娃……这是我少年时代以来充满梦幻色彩的法国印象。而直到十来年前,因为参加一个所谓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也就是参观旅行罢了,一度“走进”和触摸到了那个浪漫而时尚的法国。

    埃菲尔铁塔: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我们从戴高乐机场前往巴黎时,正是上班高峰,车有些堵但很有序,沿途几乎见不到什么高楼大厦,而是不少绿化很好的住宅区。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兼司机是一位旅法留学生,他告诉我们,法国人讲究便捷、实用和经济,工作用车大多选择两厢。后来我在巴黎、马赛街头所看到的大多也是两厢车,但其外观、线型时尚而优雅,完全不是国内富康、雪铁龙的“木纳”和俗气。这同法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样,具有一种很强的操作实用性,在规划、设计时就已按相关法律针对不同的阶层(即家庭经济收入状况)“量身定制”,其开发与销售、使用(居住)也是分层级的。主要分为标准社会住房、上层社会住房和基层社会住房,同时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低租金住房,基层社会住房和低租金住房是面向低收入弱势群体的。这种政策虽然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住房居住环境条件的“反差”,但是,这种房地产市场的细分,在一定程度上稳控了无序炒作,而且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生活行为习惯的阶层(群体)分区居住,反而更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及物业服务方面的诉求,大致不会出现国内当下加装电梯之类的问题和矛盾。

    当然,这还涉及更多的思想文化及理念认知方面的问题与取向。

            我们去埃菲尔铁塔时,停车场附近还有一块没有硬化的地面,在五月的残雪冷风中,不时扬起一些树叶和纸屑,这在国内大城市是很难想像的。即使这样,几天下来皮鞋却依然干净光亮——过去我还以为别人讲的太过夸张,当然,这样的自然与生态可不是靠撒水车“环卫”出来的,正如埃菲尔铁塔之所以成为巴黎和法国的标志,每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一等几个小时“到此一游”,并非因为它的庞然矗立,而是在于其内在的“IP”。

            1884年,法国议会决定举办第三届世博会,以彰显国力和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经过公开竞标的建筑师埃菲尔设计建设了底面占地16000多平方米,由18000多个钢铁件“构成”,高达324米的埃菲尔铁塔,其造型既直观简洁,又新颖独特。而战神广场这个高耸的钢铁建筑,与周边富有情调而低矮的“古典”建筑显得很突兀,惹怒了当时的巴黎市民,多次要求政府拆掉这一“生硬”而“失败”的建筑。但是,人们慢慢习惯和接受了埃菲尔铁塔现代性同传统建筑古典美于冲突与“反衬”中趋于和谐统一的另一种审美向度,即审美创造性的内在和谐,让原本的“临时建筑”埃菲尔铁塔一直留存到了今天,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艺术杰作。

            埃菲尔铁塔不仅是一个建筑地标和景点,更是一个世界性的“吸金中心”,各色人等熙来攘往。我们排了一个来小时的队才上到观光电梯。这里的一二三楼分别设有餐厅、商店、电影院和会议厅以及观景台。巴黎市区鳞次栉比的新、老建筑尽收眼底,夏洛宫的静穆,战胜广场的宽阔,法兰西军校的“老派”……静静流淌的塞纳河赋予了这幅恢宏的巴黎风光图以一道浪漫的主色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如需转载联系鼎尚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兰西散记及随想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ta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