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包罗万象古眼的文字世界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五)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五)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19:28 被阅读43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五)

    之七十五



    打闷棒


    走在一条人迹罕至的荒僻路上,如果你不害怕鬼,倒是欣喜于荒野风光,一边还哼起小调,自得其乐也。然而,不知怎么突然挨了一棒,昏迷倒地,半晌才清醒过来。敲击你的,一不谋财,二不劫色,只是收拾你一下,这就是传说中的仇家,为了泄恨而“打闷棒”。至于是哪一个仇家,因为什么而结怨,你就得慢慢梳理了。

    “闷”指的是矛盾还没激化到需要公开的地步,所以选择在荒郊野外,选择在非公开场合。在公开场合实施复仇的话,挑明了,那叫“月亮坝儿耍刀——明砍”,很可能整得个你死我活。当然,也有可能是出击的一方缺乏正面对抗的能力,只有采取游击战之出其不意之战术。因此,打闷棒,常被视为小人之举。

    人生一世,角力斗智,到现代社会,角力大多被斗智取代了。就好像一场网络游戏,刀光剑影,血溅荧屏,拼的不是蛮力,而是智慧。打闷棒也由此升级换代了,语义延伸出来,更多的是指:背地里整人害人,设陷阱,使暗器,不暴露身份,不留下蛛丝马迹。这简直有点古代飞檐走壁的侠客风度了。

    但是,这对于被打闷棒的人来说,就显得太无奈了,谁打的?为什么被打?理不出一个头绪来的,好似鲁迅所说的身陷“无物之阵”,无尽的荒诞感充塞胸间。

    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讲究“叫阵”,喊答应了再打,不肯迎战还可以高挂“免战牌”,即使接触战也还问明“来将何人,本帅不斩无名之辈”,打得堂堂正正,一场好胜负,惺惺相惜,输赢皆痛快。现代战争,两国讲“宣战”,讲不滥杀无辜平民。个对个的拳击擂台上,更得听从裁判的指令。

    由此可见,巴蜀方言中,武之“打闷棒”,文之“打小报告”,不古不今,纯属当下人性扭曲的非常特色。


    打喷嚏


    各位朋友,谁个没打过喷嚏?没有的吧。一个正常的人,在季节转换之际,都不免风寒感冒,头疼、咳嗽、打喷嚏,中医称之伤风,西医谓之感冒,常见症状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没打过喷嚏者,未之闻也。

    既然如此,外地人也就看不出这个词任何一点方言词汇的样子来。但是,巴蜀人念叨的打喷嚏,有时候确实是实打实的打喷嚏,而很多时候却是与身体无关的虚而化之的打喷嚏,它用的是其比喻义呢。

    比喻什么呢? 它比喻对别人的行为或事情的进展形态作出的自然反应,类似于本能的正常反应。比如别人打了你一拳,你回手还击。比如洪水袭来,你往高处奔跑。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可是,芸芸众生里也有一些同胞,本能的反应比较迟缓,或者退化严重,该“打喷嚏”的时候,常常“打不出喷嚏”,“三天打不出一个喷嚏来”,形容其为人迟钝、胆怯、懦弱,被人欺负不敢反抗。

    其实,据我观察,巴蜀人把身体的反应比之于心性的反应,那是错位了。对人对事能够迅速“打喷嚏”的人,大多是身强体壮者,他们抵抗能力强,不常打喷嚏的。而对人对事不能够迅速“打喷嚏”的人,反而是体弱多病之身,稍有风寒就会鼻涕连连,喷嚏不断。身心不一,难得两全。

    我以为喷嚏也者,如果能够选择的话,还是有所打、有所不打的好,否则,身心俱疲,不堪其累,活着不是炫技,活着不为逞能……但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也许,这才是我们决定该不该“打喷嚏”、该什么时候“打喷嚏”的终极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id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