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精品美文集萃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文社科
从平平无奇到千年书圣,王羲之如何被捧上神坛?

从平平无奇到千年书圣,王羲之如何被捧上神坛?

作者: 艺萃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08:39 被阅读129次

    王羲之,一个从来不缺少话题的男人,最近又在文博界掀起了看展热潮。辽宁省博物馆趁热打铁,拿出刚在《国家宝藏》中大放异彩的《万岁通天帖》。

    台北故宫从去年十月起就接力放出了《快雪时晴帖》、《远宦帖》以及正在展出的《七月都下二帖》。

    邻国日本更是翻出了家底,一口气放出了四件王羲之作品:《丧乱帖》、《孔侍中帖》、《妹至帖》和《大报帖》。

    即便是对八卦迟钝的萃花,也闻到了一股“你好我也好我比你更好”的硝烟儿。毕竟这些展览的主角,是以一人之力扛起半个书法史的男人↓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说出一二。他是勤奋好学的别人家孩子,从小刻苦练字,洗砚台染黑水池。

    仇英(款)烹茶洗砚图局部

    做好人好事的杰出青年,帮卖扇老妪题字,引人抢购。

    佛系淡定的东床快婿,在选婿人面前敞着肚皮葛优瘫。

    任性可爱的萌宠博主,抄了一部《黄庭经》换一只鹅。

    语文课本背诵全文作者之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诗句赞美他的书法: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不过,有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深究,王羲之是如何成为“书圣”的?

    其实王羲之少年时平平无奇,《晋书·王羲之传》说他“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不过经过一些励志的操作,长大后他变成了能言善辩、擅长书法的好青年。

    在王羲之以前,书坛最负盛名的当属钟繇,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就是钟繇的弟子,他的书法也无不受钟繇的影响,尚未走出自己的风格。

    钟繇 《荐季直表》

    比如早期的《姨母帖》,结字和用笔都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

    万岁通天帖局部 王羲之《姨母帖》

    人到中年,笔法逐渐成熟,由于经历了太多官场的黑暗,老王毅然选择辞职归隐,无事一身轻,书法也愈加放飞自我。《兰亭序帖》就是老年时期的代表作,从古拙到秀媚,笔法变化多端,整体中正和谐。

    《兰亭序帖》(故宫神龙本)局部

    不过王羲之去世后,晋末至梁代的一百多年,书坛影响力最大的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王献之没有陷入父亲的阴影,他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王献之《中秋帖》

    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说:现在大家都在学子敬(王献之)啦!“比世皆尚子敬书”。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里用了个分量很重的词“冠世”:“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按照这个剧情发展,虽然老王在书坛占有一席之地,但“书圣”的名号怎么也该是王献之才对。历史的有趣之处,就是没有绝对的定论,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永远有反转等着你。

    据本艺术大侦探萃·福尔摩斯·卓伟·花 的研究,后来王羲之被捧上神坛,离不开三块神奇的“人形广告牌”。

    第一块广告牌,[ 梁武帝萧衍 ]

    萧衍捧王羲之可以说是个意外,他的本命偶像是钟繇,由于看不惯南朝时期的王献之热,于是写了很多小论文撕C位,如《观书法钟繇十二意》《草书状》《古今书人优劣评》等。还给书法家们做了个私心排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这是权利系统第一次将王羲之推到很高的位置。

    第二块广告牌,[ 唐太宗李世民 ]

    李世民的做法最霸道,因为喜欢老王的书法,而命人四处搜刮搜集,让一众书法大V来鉴定真伪,并制作了许多逼真的复制品,赏赐给皇族和重臣。

    PS:王羲之的真迹早已不存,如今我们看到的许多作品如《兰亭序帖》,都是唐朝摹本。他在《晋书·王羲之传》中写后论,用各种辞藻赞美老王的书法:说他一点一划都是妙笔,笔划断了意境却相连,体势有劲,不斜反直。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王羲之《孔侍中帖》

    看多少遍都看不厌,欣赏多久都看不尽优点,心里想着你,写字模仿你,让我变成这样的,只有你,王羲之大大❤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他人都不值一提,哼!“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脑残粉表示死了也要爱,李世民去世以后,真正的《兰亭序帖》也跟着陪葬埋进了昭陵。

    唐昭陵

    第三块广告牌,[ 宋太宗赵炅 ]

    比起前面两位的私心,宋太宗赵炅做的事显得更加利国利民,他下令翰林院,将内府收藏的书法摹刻成帖,并汇编了一本书法精品集《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又名《王羲之王献之与其他诸家书法》(别信),因为这套书共有十册,版面是这么分配的:

    《淳化阁帖》为什么重要呢?俗话说“纸寿千年”,加上时不时的天灾人祸,古代书画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不便长久保存,没了就永远没了,连遗照都不留。

    刻帖是将书法作品摹写在木头、石头上,雕刻出字形,再用墨和纸拓成帖,这样就可以做成很多份复制品,既保存了书法名家的手书原貌,对作品传播也更为有利。

    唐朝时由于王羲之作品大部分都被皇家占有,王羲之的书法魅力,也远在庙堂之上,对普通人来说,王羲之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名字。

    有了刻帖以后,名家书法帖得以较大范围的传播,街头小贩也可能见过书圣的帖,穷酸书生也能临写书圣的字,于是,王羲之从被束之高阁的偶像变成了真正的普照大众的书圣。

    不过这些都是身后事了,名声对于已逝的人毫无意义。通过梳理书圣成名之路,萃花是想告诉大家,书圣光环并非天生,除了本身的实力和成就,也与后人的大力推广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灯下黑”现象:

    许多时候,由于光环太强大,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转移,变成了欣赏“光”,而非发光的灯具本身。假如没有那些皇帝的推广,没了“书圣”光环,人们谈论王羲之和他的书法时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心态和视角呢?

     比如他是一个,对自身才华颇有自觉的人。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晋书·王羲之传》

    比如哪有什么天才,他的“成功学”也不过是努力二字。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比如他喜欢服用五石散,因为“嗑药”不能去及时看望朋友。

    王羲之《得示帖》: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比如东晋裴启的《裴子语林》说王羲之小时候有精神病,一两年就要犯一次。 “王右军少尝患癫,一二年辄发动”

    会不会又是个梵高的故事?总之,试着去了解他吧,王羲之不是飘在天上的神仙,他也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才华横溢的酷酷的嬉皮士。书圣王羲之→书圣王羲之转变一下焦点,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实。

    PS:开头的三个大展很快就要结束了,展出的都是好几年难得开箱一次的藏品,有条件的朋友们一定把握机会哦!嗯?展览信息?你那么聪明,一定可以找到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恨水a:据说老王当年洗笔和砚台的那个池就是我们那里的黑水池,池水如今还是黑的,我们那个镇也就叫了黑池镇
        恨水a:@艺萃 有机会了可以来参观一下,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艺萃:@恨水a 厉害了

      本文标题:从平平无奇到千年书圣,王羲之如何被捧上神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n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