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之畔存古风

作者: 风雅田园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13:34 被阅读500次

戴建东


去陈村是应村中的文化达人盛秀荣之邀。

过汤溪古城沿汤苏线一路向南行驶,在厚大地段,一座石桥横跨在厚大溪之上。过了石桥往东便是陈村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在夜幕之下有些惹隐惹现,和江南大多小山村一样,村口是一排排新建的三层楼房,村中的弄巷比较狭窄。因为天下着小雨,巷弄里还有些积水,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巷弄之间,来到一处农家小院中。

这便是盛秀荣的家,一座别具特色的村落民宅。

院落中的白墙上,画着盛秀荣自己创作的墙画《荷塘鱼色》,两条大鲤鱼在青翠的荷叶间游动,画工之精美令人惊叹。盛秀荣的家也有别于其他农家,室内挂着诸多字画,打开后门,还有一处假山和水池,整个农家院落,体现在幽雅、恬静之中。

主人甚是好客,古朴的茶具泡煮着淳香的红茶。在雅致的环境中,倾听盛秀荣对陈村历史文化的表述。国学史料均十分丰富的盛秀荣,说起陈村历史人文,更是如数家珍,让人惊叹这位大师级人物的博学多才。

陈村地处省级名胜风景区九峰山脚,厚大溪畔的白石山下,环境清幽,村风古朴。九峰山是名山,山脚下的陶寺、胡碓都是出过历史名人的村落。陈村,在我的映像中,以为是陈姓村落,到了村上,才知道,这个小山村原来以范姓为主姓,且是与北宋名臣范仲淹一脉相承,这不得不让人对陈村刮目相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盛秀荣让我们了解了陈村,了解了范仲淹后裔居住地的文脉传承。

一千多年前,陈村先民就在这土地上耕耘生活,至北宋初年,有陈姓人家在此发家成族,故而取名陈村。后来又有张姓人家举迁而来,在此繁衍生息,直到明正统年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嫡系正脉伯瑢公自兰邑迁山口殿后,再转而至溪东(今陈村)而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瓜瓞绵延,渐而成现今陈村之村貌。昔日陈村建有驸马厅,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只可惜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厚大溪一场特大洪水将驸马厅冲毁。民国末年,陈村还留有旗杠石及地基遗址。

范氏子民入驻陈村后,家族渐旺,逐成村中大姓。因范姓子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的嫡系后裔,范仲淹忠君爱民思想深深影响着范氏家族,从而造就了陈村深厚的文化底蕴,陈村范氏更是当地名噪一时的名门望族。据村中老人传闻,范氏宗祠里曾经悬挂着一块珍贵的宝物:大宋元祐四年宋哲宗赵熙御赐给范纯仁的敕书,这一度成为陈村几代人引以为豪的骄傲。令人痛心的是,这件宝物在文革时丢失了,成为陈村范氏后人心中永久的遗憾。

范氏先祖范仲淹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担忧民众的生活,与民休戚与共,将“以民为意”、“救民之患”奉为圭臬,并躬身践行。在《劝农》中写道:“烹葵剥枣古年丰,太守劝农农勉听。莫管时殊俗自同,从今再愿调豳风。”

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更是闻名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君爱民思想,激励着范氏后人昂扬向上的道德情操。范氏子孙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一代又一代辉煌。

范纯仁在范仲淹去世后才出来做官。先后出任许州观察判官、襄邑知县。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曾经说过:“我平生所学,得益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

后范纯仁嫡系后裔几经迁移,终选择九峰山脚、厚大溪畔这片沃土上生存,并逐渐壮大范氏家族。御赐给范纯仁的敕书一度随家族迁移而带至陈村,供奉在范氏宗祠中。每年到了腊月廿五,范氏祠堂后面中堂就会挂起这幅神圣的御赐敕书,在烟雾缭绕肃穆神秘的气份中,举行隆重的祭祀等重要的宗族活动,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可惜的是,曾经无尚荣耀的范氏宗祠在岁月的年轮中渐行破败,最终倒塌而毁。御赐给范纯仁的敕书也丢失得无影无踪。

时逢盛世,美丽乡村建设让陈村再度繁荣,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陈村村两委审时度势,在范氏宗祠原基上,新建了陈村文化礼堂,整理出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渊源。宽阔的场地、气派的门楼,赋予了范氏宗祠崭新的内涵。

值的一提的是,陈村文化达人盛秀荣以其精湛的文化功底,为陈村范氏村落文化的还原与修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盛秀荣虽然不是范氏后人,但他身为陈村子民,为村落文化的繁荣复兴计,义无返故地投身于村庄的文化建设之中,从浩瀚的文史资料中,逐一搜索有关陈村范氏先祖的点滴史料,加以整理完善,并绘制在文化礼堂内和文化长廊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去陈村这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初十,天还下着绵绵细雨,我们坐在盛秀荣家,品着香茗,聆听着窗外传来的阵阵鼓乐,这是村里的彩布龙准备欢舞游行了。听说有彩布龙,我们都兴奋起来,在主人的建议下,我们循着鼓乐之声,寻找着彩布龙飞舞的地点。

到了村文化礼堂大院上,只见周边彩旗猎猎,两条红黄相间的布龙,盘桓在文化礼堂内,身着红、黄舞龙衣的男女队员,举着灵巧的彩布龙,在礼堂内游走着。随着一阵急躁的鼓乐声后,两条彩龙从礼堂内游出,穿行到村弄里巷,所到之处,人们夹道相迎,喜庆盈庭。

陈村历来就有传统灯夜习俗,迎龙灯当天,陈村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宴请宾朋,全村男女老少衣着光鲜,容颜焕发,喜庆的气氛充盈每个角落。龙灯所到之处,人们焚香点烛,跪礼膜拜。在龙的真身面前,所有人的脸上,除了笑容,便是虔诚,人们没有丝毫的造作与虚伪,顶礼膜拜时,更多的是对风调雨顺、平安和谐的祈祷,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拥有“九五至尊”地位,迎龙灯也是江南古越之地的乡风民俗之一。与众不同的是汤溪本地民俗正月一般都是迎板凳龙,以祈求风调雨顺。唯独陈村是舞彩布做成的双龙,原因是迎板凳龙要点燃香烛,易引发火灾,安全隐患较高,后来在“高人”的指点下改成彩布龙,一直延续至今,终成陈村子民文明度节的娱乐项目。

典型的江南稻米文化,孕育了陈村后人古朴的生活方式,也融入了当地古越文化当中。村风民俗尊从汤溪古县治下的习律而行,正月迎布龙灯便是村是重要的庆典习俗之一。每逢正月初头,陈村先人便用红、黄两色的布片,扎成两条彩色长龙,分别由男、女各10多人举而舞之。布灯所到之处,村民膜拜迎接,甚为隆重。舞龙之日,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宾朋满座,好不热闹。

陈村除了古越汤溪所具备的很多风俗外,如正月初一都会带上一家大小到祖宗坟前拜年祭祀,回来到祠堂里领馒头,祠堂里还会举行一些书法对联的联谊,年老的长者年轻的后生在一起切磋展示十八般武艺等等活动……

据说陈村范氏后人的武功超群,令十里八乡人十分敬仰,然而范纯仁的至理明言“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令陈村范氏后人所推祟,从而也造就了陈村后人勤俭恭谦的秉性,并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盛秀荣家,已是晚餐时节,丰盛的菜肴,融和的气氛,加上主人健谈的言语,让所有人都在开心之中聚餐。而此时,户外的鼓乐声仍不绝于耳,欢快的迎龙舞曲传遍村弄小巷,传进千家万户,带给陈村人以吉祥的征兆。

入夜时分,万家灯火。吃罢晚餐的人们纷纷涌到村口,一睹夜幕下彩布龙的风采。陈村布龙由村弄小巷款款而出,红、黄两龙齐头并进,时而附首对接,时而扭动起伏,布龙身上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如同两条金龙穿行于村庄周边,给陈村带来一年的吉祥喜庆。

如果把板凳龙比成气宇轩昂的大将军,那么布龙就好比文质彬彬的文弱书生。柔美多姿,轻巧自如,灵活的龙身同样赢得村民惊艳的目光。彩布龙所到之处,流光溢彩,灯火辉煌,村民们跟随舞龙的脚步,缓缓向前移动,而小孩子则从彩布龙身上钻来钻去,嬉笑打闹,乐不思归。

“北有芙蓉峰,南有白石山。”永驻厚大溪畔的范氏后人,遵循先祖的典范,光照范氏后人的言行。陈村人秉承先人的高风亮节,在越溪之畔生生不息,范氏先祖“忠君爱民”的美德,也一直激励着陈村人一路前行。

相关文章

  • 越溪之畔存古风

    戴建东 去陈村是应村中的文化达人盛秀荣之邀。 过汤溪古城沿汤苏线一路向南行驶,在厚大地段,一座石桥横跨在厚大溪之上...

  • 溪畔

  • 古风 ▪ 伊人

    古风 ▪ 伊人 边建平 日之沃沃,桃之夭夭。有君在畔,且歌且谣。 水之曼曼,荇之窕窕。有君在畔,且舞且韶。 麋...

  • 三行诗

    (一) 苎萝溪畔浣纱女 谋国献吴 三千越甲不如卿 ...

  • 【短篇】渡一池青花

    古风短篇专题,喜欢古风的就来关注吧! 文丨蔷薇下的阳光 1.莲花池畔,初见之钟情 苏府内院办生宴,苏家小姐十八之生...

  • 白沙溪畔

    苍穹云翻卷, 南山雾弥漫。 高桥撞击浪, 堤坝保平安。

  • 天净沙. 溪畔

    风和日丽荫浓。小溪流淌幽情。百草一枝秀挺。嫩芽尖耸。颤身忽立蜻蜓。

  • 雪中溪畔

    小雪与天籁同临随秋远去的潺潺乐音,在一层洁白之内小红鲤摆着镶金尾鳍试探小渠深浅蝌蚪露出小脑壳,一只寻找着另一只的眼...

  • 白沙溪畔

    春雷一声震天响, 沙溪堰坝鱼鳞淌。 小桥流水人家旁, 伊人青春正飞扬。 注:打油诗。 照片拍摄于琅琊白沙溪畔。

  • 白沙溪畔

    白沙溪畔 (新韵) 沙溪白练挂, 月季倚阑干。 初夏蛙声鼓, 喧嚣亦静恬。

网友评论

  • 柳召青:佳作,收录👍👍👍👍
  • 624f944e26c1:戴老师文笔生动,越溪之东陈村是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古老村庄,村中原来有座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范氏宗祠,村外也多有古墓,可惜不是被拆就是被盗了。村后的山峰叫白石尖,就是古汤溪八景之一的“白岩夕照”。
    风雅田园:@青空_2a3b 谢谢,很多古典还不了解
  • fee763b1cf7f:看过家谱,感谢戴先生与秀荣
  • 泥巴一一龙凤楼主:文笔了得,知识丰富!🌟🌟🌟🌟🌟
  • 长风潇雨:忠,恕,两个字,真正能做到的,无论是否有才华,都是胸襟广阔的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名人之后,范氏不孤,幸哉!
  • 夜语可书:古风犹存:+1:
  • 落幕红尘:陈村,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在夜幕之下有些惹隐惹现,和江南大多小山村一样,村口是一排排新建的三层楼房,村中的弄巷比较狭窄。
  • 阿冼兄:向往古风

本文标题:越溪之畔存古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la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