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系列12:明清文艺思潮
文/杜豆豆

1
我曾经自认为自己是个文艺青年,而且引以为豪。爱好文学艺术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好?
可不知啥时候开始,“文艺青年”在网上竟成了贬义词。倘有人说“某某是文艺青年。” 这某某就会马上回一句:“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文艺青年。” 据说这“文艺青年”四个字,已经成了“爱装”、“二货"的代名词儿。
不过,也有真的“文艺青年”不怕说,甚至发明了另一个代名词儿,自比“铜豌豆”。这又是什么来历呢?
这就得说说元代的关汉卿了。
一说关汉卿,大家都知道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也都熟悉他的名作《窦娥冤》。那被冤死的窦娥发下的愿,竟然让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不过你知道吗?关汉卿可不是个专业作家,他的主要营生是医生,被政府编为“医户”,是有“行医执照”的,写剧本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关汉卿和关羽是同乡,都是山西解城人。蒙古灭金后,他为谋生,来到了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以,关汉卿是个典型的“北漂”。
关汉卿这个北漂,可不简单,才华横溢得连王国维都竖大拇指说,“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别人夸关汉卿倒也罢了,关汉卿实在是太有“文艺范儿”了,居然自评“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这还不算,他还在《不伏老》中写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幸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自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气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好一个放荡不羁、卓尔不群的头号浪子!
瞧,这就是“文艺青年”们自比“铜豌豆”的原因。我就是爱高雅,就是不走寻常路,就是有个性。咋地,你想文艺,你还没资本哩。
2
元曲最大的特点,就是落入了凡尘,开了市民文艺的先河。《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都是这样的经典。

而明清文艺最为繁盛的,也正是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描绘世态人情的市民文艺。
这种变化,是有哲学思想基础的。明清时期,哲学被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以李贽为代表的近代民主思想,另一条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哲理思辨进步学派。他们虽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点,就是对专制的批判。由此,也就掀起了明清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潮。
这种思潮,反映到文艺上,就是对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的极尽描绘。虽然不免有庸俗浅薄的小市民之气,但却充满了新鲜的生命活力。
最为突出的就是男女情爱主题。女人也应得到尊重,也有独立的自由。相爱相恋,只要是自愿平等的,就应当被传颂赞扬。在《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戏曲中,都表达了这样的主题。
元曲之后,戏曲成为将说唱、表演、音乐和舞蹈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创造出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之美。到昆曲和京剧,更是把这种美推到了炉火纯情的高度,那说唱打坐,那唱腔唱段,已经超出了一般形式美,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把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视觉艺术的,是明中叶以来的做为戏剧小说插画出现的木刻版画。画家陈洪绶和徽刻是其重要代表。你看那《火烧翠云楼》,虽是满布梁山好汉的战斗场面,但没有千军万马,也不是密屋填巷。画面不受时空局限,大胆想象,却又有条不紊,让人一目了然。
3
戏曲、小说和版画,代表了明清的市民文艺,那上层士大夫文艺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如果说下层表现出来的是日常世俗的现实主义,那么上层士大夫的传统文艺这里,则主要表现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是李贽。李贽继承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他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反对虚伪,高度赞扬《西厢记》、《水浒传》这样流传市井的小说戏曲,甚至将其与正统文学经典相提并论。
他在《童心说》中提倡真心、反对教条、倡导个性解放,振聋发聩地启蒙了当时的文艺领袖,比如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等。后来,这些人也都成了文学、戏曲、小说方面的革新者。
比如,“公安派”。袁宏道就曾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广为传诵的《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就是一幅清新白描的北京早春天气,娓娓道来却动人意兴。
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描景述事,抒情浓厚,带着明显的日常气息。
再如,《西游记》,来自于民间故事,却在吴承恩笔下,成了不朽的浪漫作品。它的幽默滑稽,充满了智慧的美,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永恒典范。
《牡丹亭》,以情为创作根本,并有意将情和理相对立,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描写,更是对个性解放的呼唤。

4
朝代更替到清,本因蓬勃而发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却遇到了挫折。满清帝国建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倡导复古、禁欲和伪古典,做为新文艺思潮的市民文艺顿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变成了感伤文学。《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都是这一变易的典范。
《桃花扇》,虽以爱情故事为主线,但其表达的却是家国兴亡的悲痛,人生空幻的感伤。“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家国大恨,人生悲伤,尽在没有答案的渺茫之中。
《长生殿》,主题是爱情、家国兴亡还是反清?历来有争议。不管是什么,《长生殿》的基本情调都是人生空幻感。这是一种客观思潮和时代情感。
《聊斋志异》,全是些狐鬼假想的浪漫故事,但寄托的却是人世空幻,对现实的厌倦。
虽然,这些感伤文学没有明代浪漫主义那样快乐单纯,但因为对现实做出了苦痛的批判,也促使文学走向了下一阶段的批判现实主义。
乾隆时代可以说是批判现实主义阶段的开始。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麻木不仁,明代那些民主开放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都只能以考据名世,可见这封建末世文艺的黑暗。
好在还有一部《红楼梦》,若奇瑰一枝,让人看到些曙光。
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繁华,官场变故的惨痛,不正是那如烟如梦、急管繁弦的喟叹么?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它的美学价值,已不在感伤,恰恰就在于这人生空幻,在于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5
戏曲、文学之外,我们再谈谈绘画和工艺。
绘画领域,也经历了时代潮流相吻合的思潮演变。以仇英为代表的院体青绿山水,以及吴派的沈周和文徵明、唐寅等,有着共同的倾向,就是接近世俗,笔法潇洒,秀润纤细。
你看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工整清秀,富丽中显着高雅。

再看文徵明的《雨景山水》,秀丽温润,亲切怡目。

后来的徐渭、朱耷、石涛等,更是以简练的构图、突兀的造型、刚健的笔法,构成了独特的风貌,强烈地感染着人们。

到了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这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画,个性更加突出,锋芒变化,遒劲古拙,笔情墨趣成了绘画核心,将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花鸟画充满了现代抽象意味,至今仍未中外艺术爱好者们所喜爱,也直接为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和刘海粟这些晚清和现代画家开辟了先河。
值得一说的,还有明清工艺品。明清瓷器、铜质珐琅、明代家具、刺绣纺织等等,呈现出可类比于欧洲洛可可式的富丽繁缛。
5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结束了。
走马观花,只盼能留给你一个虽笼统但至少还清晰的整体印象。
艺术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吗?
似有也似无。历史如此复杂多变,探究起来不应简单化。但只要我们还相信人类是发展的,事情是有因果的,文艺还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不可否认的是,古典艺术杰作不管经历了多么久远的历史,都始终能够感染后世。这种艺术永恒性,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如果说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历史的积淀,是人性中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
我们这场美的巡礼,虽然匆忙,却并非毫无意义。至少,它丰满了我们的人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向美好的未来。
愿你在美的世界里,一切安好!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