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某市的一位同学在班级微信群里告急:“同学们,我今年评中小学高级教师,其中用了一个条件,省级课题排名第二,我们敦煌市教育局、人社局都已审核通过,报到大市,却说这有问题,请同学们帮我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算课题主持人你排名第几?”
“排名第三。”
“课题只算前两名,而且含主持人在内。”
“前两名100%,第三名80%,第四名60%,第五名20%,第六名不算。”一同学回复。
“只认前两名。”我和大市的一同学都回复。
“今年评职称有点悬了。”某市同学说。
接下来他和我微信私聊。
某市同学说,市教育局负责职称的同志今年刚刚换上,对职称操作流程不是太熟悉。他占了高级职称三个条件:一是农村工作满二十年,获市级优秀一次;二是师德考核优秀;三是省级课题。若这个出了问题,就有点悬。
我说,你怎么不找专家联名推荐?他说,他们校长说了,那种软条件不用也罢。包括指导教师获奖,要凑也能凑上,他都不想用。
万一今年评不上呢?评不上就评不上。他倒想得挺开。
他说,他们学校还有一名教师,年度考核两个优秀两个良好,原本说两个良好定一个优秀,现在也不顶了,也有点悬了。
我无语,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现在早就过时了,居然还想要用,焉有不悬之理?
我不知怎么安慰我的同学,但通过这件事,折射出了我们主管部门的服务意识还存在一定问题,还存在中梗阻的现象。
现在,我们政府以及职能部门有个别管事的,热衷于发发文件,而对文件的内容,既不进行解读也不进行宣传,致使党和政府的一些利好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让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或第一时间好政策不能落地生根。有些公职人员,还存在一些衙门作风,对百姓的利益不闻不问,这与当下的“放管服”改革格格不入,不能打通服务百姓最后一公里,着实令人气愤不已。
就拿教师评职称来说,虽说下发了文件,但文件的理解会有偏差和走样,职称评定前,我们的主管局是否要进行一次培训和宣传,要把政策原汁原味传达给我们的一线教师,让教师根据政策去准备。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自己都不太懂,也不认真学习和请示,只想当然地说也许行,结果到最后却说不行,让一线教师白白准备了一场,空喜欢。既浪费名额又耽误时间,让教师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我们回到某市同学的话题上。省级课题前两名究竟包不包括主持人?为何大市和小市负责职称的同志做出了不一样的解读?这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回答是“是”和“否”的关系,只要小市负责人和大市负责人稍微沟通一下,我同学就不会用这个条件,会选择另外的条件。如若职称评不上,该谁负责?两个良好顶一个优秀的政策,究竟是否作废,为何到现在,大市和小市依然还有不一样的答复,究竟谁对谁错?为何不进行宣传?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一位老教师家庭条件很差,儿子今年上大四,冬天参加中国农业银行的招聘考试。招考部门承诺如果入闱,会电话通知面试事宜。我同事的儿子对此深信不疑,左等右等,不见电话通知,认为没戏。两个月之后,打开招考部门的官网一看,自己居然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成绩一栏显示为“缺考”。该同学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也许人生就此改写。抛开该同学老实外,我们的工作人员是否履行了承诺?这样的结果对该同学是否公平?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四风”,但为何我们的一些同志,还存在官僚主义?为何就不能对群众的事情稍微上上心?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同志就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呢?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为老百姓谋利益,从而维护党的和政府的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基层屡见不鲜,只是现在的人们普遍维权意识不强罢了,否则,该负责的人一定会让其负责。
愿我们个别公职人员,认真读一下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切实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避免中梗现象,让党和政府的政策立杆见影,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中梗现象可休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