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15787/527b27fdee0d8ba2.png)
晚饭给女儿炒茄子吃,罩着紫色外衣的茄子总让人觉得不光鲜,灰头土脸,土里土气。因为女儿喜欢吃肉,又加上茄子是喜油多的蔬菜,油少了炒出来味道不好,所以我就特意多切了点肥肉瘦肉,炒的时候油也比往常放得多,又加了八角和蒜蓉等作料。看着锅里变得油光水滑的茄子,心想这顿茄子一定很好吃。由此想到了我平生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那顿饭的菜就是茄子。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的农村,当时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粮食生产,土地出产不高,生产的粮食大部分上缴国家,剩下的余粮按工分的多少分到各家各户时已是仅够糊口,有的人家因为不会节俭,有时候还要挨饿。我们家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挣的工分极少,好在父亲每月有工资,所以家里的生活还算过得去。那个年代钱金贵,也就是钱值钱,因为七毛钱就可以买一斤猪肉,一张大的封窗纸才值两分钱,一支铅笔一分钱。在家挣工分的就只有母亲一人,她一人带着我们兄妹三人,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日常的一日三餐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我记忆里最常吃的就是玉米饼子。现在因为玉米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而被人们称为黄金食品,但在那个年代,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痛苦记忆。天天顿顿都吃玉米饼,唯一下饭的菜是咸菜,有的人家连咸菜也没有,如果吃不下,那就只好饿着。另一种主食是地瓜以及用地瓜磨成的粉做成的食物,少量食用甘甜可口,对身体有益,但是当人们主要以此来充饥的时候,吃多了胃就会不舒服。玉米地瓜伴着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直到步入少年,这种生活才渐渐远离了我。因为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粮食产量大增,小麦的种植增多,主食中渐渐加入了小麦,人们看到了实现顿顿“两个饽饽,一碗肉”的希望。半饥半饱的生活使得人们对于食物有了无尽的美好幻想和希冀。
十三岁时,我考取了距家20里地的一所重点初中。因为家里生活变好,在外地上初中时,虽然主食仍是玉米,但有时候有白面吃。父亲的工作单位就在公社驻地。这使我有机会到父亲的单位去。
父亲对我说,如果在校没有饭吃了,可以到他的单位去吃,如果他不在单位,只要对单位里的人说明情况,那里的人就会给我拿饭来。我一直没去父亲的单位,因为一直不缺饭吃,尽管所吃的只是一半玉米面一半白面掺合在一起做成的馒头或者只是玉米饼子。
每个周六都由父亲用自行车载我回家度周末。有个周六,上完课后,我去找他的时候,他到附近村里公干去了,我就在他单位等他回来。正好是吃饭的时候,父亲单位的一个同事就到他们的食堂给我打了一碗茄子炒肉和一个约一尺长的大锅贴。那碗茄子用当时农家常用的白瓷碗盛着,茄子多得在碗里堆出了一个尖,还带着不少菜汤,菜汤上飘着诱人的油花,还能看到几大块肥肉瘦肉。汤汤水水,油光泛亮,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家里母亲也常做茄子吃,但家里的茄子没有肉,也没有这么多的油,所以吃起来味同嚼蜡,聊胜于无。想着家里茄子的无味,觉得父亲单位的茄子真香。
这一碗香喷喷的茄子和一个白白胖胖的锅贴以及它们带给我的愉悦感觉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香飘三十年,而这要感谢我勤劳能干、睿智豁达的父亲,感谢他带给我美好的记忆和在我年少时,他耐心地陪伴我成长。时至今日,父亲早就退休,我也年龄见长,我还常常和父亲说起这碗茄子。父亲总是说:“那个时候穷。”带着这碗茄子的馨香,我度过了生活艰苦的初高中求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的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我有父母的爱在支撑着我,尽管他们不能陪着我在外学习,但衣食无忧以及平日里无助时的帮助实际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我,他们并没有远离我,点点滴滴的爱护已经渗入我的身心,滋养了我的成长。
茄香穿越岁月,从我十三岁开始一直香飘现在,温暖了我求学时的艰苦岁月,现在依然温馨着我的生活。美好的经历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父母的恩情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天下没无不是的父母,但是等我们长大,父母变老的时候,但愿我们都能记取养育的恩情,原谅父母的不足,善待父母,使他们能够颐养天年,尽到我们的本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