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从前来往频繁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洪流漂得越来越远了,但是真正的朋友,哪怕很久没有联系,但是灵魂深处依然会有共鸣。我们终此一生,都在逃离孤独的束缚,寻找终生不渝的朋友!
今天的笔记来摘自《孤独少女的光芒》。
你有没有和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友相聚的经历呢?再次相见,两个人都会很兴奋,聊起了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回忆了曾经一起的快乐时光。但期间,可能都感到了明显的生疏,时间似乎悄悄地带走了很多中要的东西……
我们早已明白,昔日亲密的关系早已被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所消磨。不知不觉,我们好像都越来越忙,忙着工作,忙着恋爱,偶尔有时间也会回家看看,却唯独越来越少地把时间和精力,分给那些在成长中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我们的朋友。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交朋友这件事本身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微信好友越来越多,能交心的却越来越少。”
我们都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从11岁开始,我们就会把依恋的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等进入大学后,才又把寻求帮助的对象转移成家人、恋人。与其他的亲密关系相比,友情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和快乐,人们也可能在朋友关系中做出更高程度的自我暴露,比如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有些小秘密我们可能不会和家人说,但可能会和朋友说。然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失去他们。
虽然我们的阅历更加丰富、社交技能更加娴熟,但交到交心的朋友更难了。平日里呼朋引伴,到真正想找人说说话的时候却没几个。
为什么成人世界,交个知心的朋友越难了呢?
因为,友情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随着各阶段情境的变化,影响友谊的外界因素和交友的心理也随之改变,处理关系的方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童年时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
到了青春期,友情的建立在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之间产生。此时,我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
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期,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朋友也开始有了脱落。此时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
这时最需要获得的是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我们最为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朋友在这个时段变得功能性需求更强,一起玩乐、分享资源等等。
到了25-50岁的成年中期,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他们对自己的需要、理想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认识自己和未来的道路。此时,成年男女更少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而让关系走向友谊的关键,就是自我暴露。没有足够的自我暴露,关系只能维持在熟人的层面,停滞不前。
此外,友情是双向的。虽然当我们称一个人为自己的朋友时,往往默认这段关系是相互的。但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友。成年人的友谊是复杂的,友谊的建立除了出于情感、志同道合的因素外,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说“成年人的友谊更像是艺术品。”它是复杂的、多面的、持续处于灰色地带的;它既不是完全道德性的,也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
成人的世界是孤独的,成长的过程,必然是走向孤独的过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直想要追寻友情的心情。生而为人,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谁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路孤军奋战,而不感到疲惫呢?谁不希望在我们最需要挚友的时候,能有个随时随地和你聊天的人。
好友在精,不在多
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者就是无聊。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好了今天的笔记就到这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坚持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