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帮秋叶大叔做答疑会,一个月的时间,收集了近千个问题,但实际能用的问题并不多,好问题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受过「提问教育」,所以不懂的提问。可在我看来,不会提问的人缺的不止是「套路」。
提问映射的是思维逻辑。
提不好问的人,很可能在工作、生活上也会运用同样的思维模式,遇到类似的状况。
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
2
第一类:缺乏受众意识
每天有大量的问题是这个格式:对于XX,您怎么看?对XX,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以前是学媒体的,也做过出镜记者,甚至这类问题正是采访提问的大忌。因为大宽泛,也完全不知道提问者的目的,所以让人很难回答。
面对这种问题,但凡被提问者反应慢点,大概率会无话可说、直接跳过。
反应快的如大叔,或许会抖个小聪明,创造一个金句。但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答案。
问:对于销售这个工作你怎么看?
答:嗯,我觉得挺好的。
会问这样的问题,说明提问者没有站在被提问者的立场想过:这个问题好不好回答,是不是一个「让人体验好」的解答对象。
所以,如果你经常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要警醒了:你可能比较缺乏受众意识和产品思维,同理心较差,不太懂得换位思考。
这样的错误思维模式同样会出现在以下场合:做简历;聊天;撩妹;发朋友圈;工作接洽……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非常认真地做一件事情以及社交,却得不到对方积极回应,很可能就有这样的思维盲区。
3
第二类: 绝对主义者
还有一类问题,也让人不知如何回答。
常见格式是:我该XX还是XX?XX和XX,哪个好?
考研还是工作,结婚还是转行,喜欢但钱少的工作还是不喜欢但有钱的工作……在没有任何个人情况描述的状况下,哪里存在「绝对更好」的答案。
于是被提问者只好写出一句鸡贼的金句,例如大叔的经典回答——
问:一个爱你的一个你爱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答:我选胸大的。
看似有趣,但其实解决不了解决提问者的真正问题。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但提问者似乎认为,生活是辩论赛,一定有正反方。人生是单选题,一定存在更优解。
这样的思维模式出现在生活工作中,就成了:
找男女朋友,因为要求太高。每一个都觉得「不够好」于是一等再等。
找工作,每一个都觉得有不满意的地方,于是一换再换。
不是说一定要委曲求全,但问题是:所谓「Mr. Right」和「完美工作」一定存在吗?
4
第三类:界限不明
还有一类问题,堪称「解答者黑洞」,我称它为「怎样句式」。
怎样写作?怎样做PPT?怎样找工作?怎样变得快乐?怎样找对象?怎样像你一样成功?……
这种问题任何人拿到都会很棘手:怎样写作?一本书都讲不完的内容难道能在一次答疑里告诉你?
大叔实诚,一般的回答是——好,请关注我的XX训练营或购买XX图书。
不厚道一点的就会这样讨巧地应付过去:
问:如何培养好习惯?
答:不要养成坏习惯。
会问出这类问题的的误区在于:没有搞清楚提问方和被提问方的界限。
在一次免费的答疑服务中,答题者并没有义务把自己用来谋生的课程和书籍内容提炼给你。你既惜字如金,怎能指望对方倾囊相授。
这样的思维模式反映到生活中就是「界限不明」——在人际关系中不平等地过度索取,对身边人(包括父母配偶)的过度依赖,都属于这类。
认识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女孩,相处过几次也不是很熟,每每遇到困难就来找我咨询,还动辄打电话一个多小时。给她提出解决方案她也似乎并不想用,甚至希望我亲自去帮她搞定。
纵然我是个偏「讨好型人格」,也抗不住这样屡次三番的麻烦,于是和她断了联系。
窃以为在人际关系中, 「关你屁事」与「关我屁事」确实是两个很妙的词,背后有着明晰界限的智慧。
5
类似的不恰当问题还有很多,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有待优化的思维模式。
至于如何提一个好问题,小夜在这里给大家2个实用的建议:
【一个提问公式】
先介绍你自己的背景,再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最后说你不知道什么并想知道这个内容。
【一个自检原则】
一个好问题一定是小范围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根据这个公式来提问,再对照这个原则来检查自己的问题,很容易把上面提到的大部分糟糕的问题排除掉。
怎么样?你有想到一个好问题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