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社团内部的分享会——如何用产品思维做职业规划。
·大一盲、大二忙、大三茫
从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活来看,从大一到大三,一个“mang”字贯穿其中,所谓“大一盲、大二忙、大三茫”。许多人无法逃出这个怪圈,这个根本上源自于我们长期接受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的弊端。
如果把学习作为一项射击运动,那么在大学以前,我们都在训练“定向靶”的项目,我们就高考那一个靶位,长期固定不变,那我们要做的就是重复性的练习,直到能做到每次都10环。当我们幸运的通过这一项目,来到了大学,“定向靶”变成了“移动靶”。刚开始由于靶位少,我们跟别人一样,哪个靶位好打我们就打哪个。但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大二,靶位增多:有近的也有远的,近的好打,但得分低;远的难打,但得分多,同时每个靶位都是移动的,我们为了多得分,一会打近的,一会打远的。最后,看似我们打的很累,得分也很多,但本质上的射击技术没有实质提升。到了大三,我们要参加奥运会了(找工作了),此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每个技术点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所以我们很迷茫,很苦恼,我学了什么,我能干什么啊?
学校,无论是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和大学以后的类素质教育(现在还谈不上素质教育),他们只教我们应该学什么,却没教我们不应该学什么(这里指的不是违反社会普适性规则和价值观的东西)。在“技多不压身”观念影响下,我们一直以为知道很多知识就是牛人,当然这个不是错的,但也不是对的。因为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在面对众多的知识诱惑面前,我们作为普通人,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因为一个百度就能解决),但人性本质上又是进步向上的,这就是我们产生一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不是指我们能不能学的完这些知识,而是指我们学什么知识。
2·我要干什么—我怎么去干
现在来看,所谓的“大一盲、大二忙、大三茫”的情况,本质上是没搞清楚“我要学什么”或者从结果导向来的“我要干什么”的问题(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需要的是一种专才,而非全才。因此,想好自己“我要干什么”才是一切问题解决的第一步和关键所在。做好这一步后,剩下的就是我该怎么干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在没做好第一步的时候就贸然进行了第二步,可能他们想通过第二步来得出第一步的结论,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因为我们在开始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冲劲的,而当我们发觉我可能不适合干这事儿的时候,其实这时我们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成本在里边,而这时我们可能因为自我能力的质疑(其实可能不是因为你能力问题,可能就是你不适合干这个或者其他因素罢了)造成“转而干其他事情的兴致”都没有了。因此,“我要干什么”和“我怎么去干”具有严格的逻辑先后关系,只有先解决“我要干什么”,才能解决“我怎么去干”的问题,前者是一种战略,后者是一种战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3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理解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对于团队而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人”不是产品经理,这一层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的意义;另一层是对于个人而言,(这一层具有普适意义),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产品经理,而产品就是自己本身,这一层强调的是我们要用产品经理本身,将产品经理看做一个思维模式,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思考并打造独一无二而又绚丽多彩的产品,也就是自己。
那么回到咱们讲的主题“如何用产品思维来做职业规划”?我们上边已经分析了,所谓的职业规划其实就是解决“我要干什么”和“我怎么去干”的两个问题,从产品角度而言就是“我要做一个什么产品”和“我怎么去做产品”的问题。
4先来谈谈“我要干什么”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我们都愿意干那些好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来钱多还轻松,不过这种好事情应该不多),但是那些好的到底适不适合我们去干尼?一方面好事必然多磨(门槛高,竞争压力大等),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资源限制(能力,兴趣,家庭等各方面)我们无法保证选择许多好事去做,我们只要做好一件事就OK了。因此我们要找的,总结一句话就是“好的而且适合自己的”(不是有一句广告语是这样的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找到好事——看哪个事适合自己去干。
·干什么好—市场分析
5
好,我们就按照流程来解决第一个环节:找好事。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是通过一系列调研来在众多的行业与职业中找到比较好的行业和职业。
1、专业调研
相信大部分人最初选择自己的专业或多或少都是本着兴趣来的,我们也都希望以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个别除外),因此,我们第一步就要进行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
A、本专业是学什么的,并了解本校本专业的学习方向。这个可以从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举个例子,比如广告学,虽然可能很多学校都开设广告学,但其方向不一,有的偏向设计,有的偏向营销,有的又会偏向影视,等等),并了解这些会锻炼我们哪些方面的能力。
B、了解本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举个例子,可能在我们选择专业之前,我们会觉得心理学可能以后就是心理医生,但是我们真的了解之后,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当警察、可以当产品经理,这是由专业知识训练背后的能力决定的。
C、了解本专业及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未来方向。这个主要依靠百度、学校官网的历届毕业生走向(每个学校每年会公布年度毕业生走向调查报告,但不可全信,信其7分即可)及询问学校老师、学长学姐等线下渠道。
2、行业调研
专业调研完之后,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目前所学习的东西,可能对未来我们要做什么还很模糊,别急。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女也怕入错行),所以说,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影响其一生的。但要明白,行业和职业是两个概念,行业是我们在哪的问题,职业是我们做什么的问题。举个例子:同样是编辑,新媒体编辑和报社的编辑,两者同等水平下拿的工资就大不一样了,这是由行业决定的,前者是互联网行业,后者是传统媒体行业。这个阶段,我们调研的内容是:
A、大致了解都有哪些行业类型。这个可以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了解较全面的,或者简单点,各大综合性招聘网站都有,比如智联招聘,赶集网等等。
B、了解热门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方向等等。这个可以参考行业的发展报告和一些科技媒体资讯,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可参考行业内领头羊企业的动作,一般来说他们能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比如互联网中的BAT。
C、选择自己意向的行业(3个左右,这个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因为只是简单了解,还要参考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内的职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等等因素,这个后面会说到。)
3、职业调研
前面说了,行业是我们在哪的问题,职业是我们做什么的问题。现在大概确定了我们在哪,我们接下来就要大概确定我们要做什么了(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大概,因为调研阶段不要做太过详细分析以致降低调研效率)。在职业调研阶段,我们主要调研以下内容:
A、大概了解都有哪些职业类型。同样,这个从各大综合性招聘网站上查询,这个应该比较简单,因为有些职业有明显的入职门槛(专业知识限制),同时挑选3-5个职业进行再次了解,因为目前职业划分较细,比如用户运营专员下可能又分社群运营、产品运营等等。
B、了解这些职业目前的情况(主要是职业门槛、工作内容、薪资情况、未来走向等)
C、确定自己的意向职业(1-3个,为什么这个阶段确定的职业数比行业数要少,因为咱们最终做的是职业,而不同职业间差异较大,利于咱们进行判断哪些职业最适合我;同时,不同行业间的相同职业差异不太大,因此我们要保留较多的行业选择和较少的职业选择以求我们最终选择的最优化)
·调研渠道
行业报告平台:易观智库、艾瑞网、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友盟+等
科技媒体:36氪、钛媒体、虎嗅网、创业邦等(这些都有PC网站、app和公众号)
其他:智联招聘、拉勾网、知乎、各大企业校招网站等
·我能干啥—需求分析
我们在通过对专业、行业及职业的调研,基本确定了干什么好了,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确定的这些并不是都是适合我们去干的,因此,我们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去深刻分析到底有哪些是适合我们的。
1、自我需求分析
把自我需求分析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对自己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先知己,再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A、深刻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特征。大家可能会碰到有的人虽然从事于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但却仍然能做的有声有色,其实是它本身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特征确定的,性格决定你是不适合干,思维(其背后就是能力)决定你干不干的好。关于这些,我们可通过乐嘉性格色彩分析、MBTI职业性格测试进行自我剖析,同时也可和不同人多交流,来反向了解自己的性格及思维特征。
B、综合分析自身的其他因素:家庭教育及环境因素、经济实力、家庭意见、基本的未来规划等。虽然这些因素对未来的行业与职业不能其决定作用,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要切实考虑到他们的影响,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2、行业需求分析
A、分析意向行业的行业特点(比如互联网行业,相对来说需要逻辑性思维较强的人、广告行业相对来说需要发散性思维较强的人),并结合自己的性格与思维特征进行分析,看自己适合哪类行业。
B、分析意向行业的行业规模、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发展方向,并得出三类目标企业:最优企业、最具潜力企业、有前景的初创企业。这种分析主要是参考行业发展报告、科技媒体资讯、国家相关政策向导及行业领头羊企业的动作。
C、最终确定1-2个行业(每个行业下确定三类目标企业,这个随着时间推移可随时做出调整),并排优先级
3、职业需求分析
1、分析意向职业的门槛及职责内容。结合自己的性格及思维特征分析自己能不能干,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分析自己喜不喜欢干,最后综合自己的其他因素分析自己想不想干。
2、分析意向职业招聘需求,分析其招聘需求背后的能力需求,尤其是核心能力需求。并结合自己的能力(自我需求分析的结果)来分析。这个可以参考各大企业校招网站、拉钩、赶集等招聘网站上目标职业的招聘文案。
3、得出较确定的1-2个职业,并对每个职业及每个职业的能力需求排优先级。
比如举个例子,来看一下腾讯关于产品经理的招聘文案。
职责内容:
Ø负责××某产品的策划、运营、管理
Ø负责用户研究,把握用户需求,实现用户需求;
Ø负责公司产品推广、运营等情况跟踪,收集用户信息并根据市场情况提出产品开发和改进方面的建议,提出运营思路。
职位要求:
Ø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互联网产品设计经验;
Ø熟悉互联网领域产品开发,管理和运营流程;
Ø能通过数据分析等系统性方法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并予以满足;
Ø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出色的组织能力;
Ø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能承受压力。
分析列表,其中门槛型需求为自创,嘿嘿·分析建议
自我需求分析:乐嘉性格色彩分析、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
行业需求分析:关注科技媒体、行业领头羊动作、行业报告等
职业需求分析:拉勾网、赤兔App、校招网站招聘文案等
·如何准备—产品打造
6
在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我们对自己未来适合干什么,喜欢什么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也就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但是可能我们目前对于要达到那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我们想要的那个目标。
1、制定计划
针对调研和分析阶段得出的结论,我们主要是根据目标行业与职业对业务及能力的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计划制定前要明确时间框架,在这个时间框架下来制定计划。学习计划要考虑的事情主要有两点,第一,计划要有侧重点,因为时间有限,根据能力需求优先级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第二,计划不要制定的过于详细,一方面防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毕竟是自发性学习,难免考虑不够周全,得考虑到计划之外的事情),另一方面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要时刻关注业内动态,及时谨慎的调整计划。
2、着手实施
制定计划后,我们就要开始实施了。
关于实施上,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心无旁骛,这点很重要。因为首先我们是为了自己喜欢且适合干的工作而努力,同时也由于任何事情开始时都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我刚开始可能感觉很轻松,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难,这时可能就会怀疑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同时,到了大三,大家的方向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有的就业,有的考研,有的出国,这时候外界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要说,在计划实施上一定要心无旁骛。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输出。输出的是学习的历程,将学习的历程记录下来,一方面起到自我鼓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行自我巩固。关于输出,我们可以考虑自己运营一个公众号,头条号,或者在简书上写写。
·如何入门—产品运营
7
1、学会推销自己
我们要心无旁骛地执行计划,但心无旁骛绝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我们在执行计划的同时,前面已经说了,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了解需求的变化,而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人分享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计划的不足或错误,及时调整到正确的道路。
第二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产品打造的过程,而我们学习的东西需要实践,我们需要入门,就需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做这个事,而且做得还不错。
而以上这两方面从产品角度就是产品运营,通过这两点原因,大家也会明白产品运营绝不是产品打造完之后才开始的,它是在产品打造的中后期就开始的。
2、通过实践来提高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产品究竟好不好,得上线之后得到市场的验证才能知道。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到底学的好不好,需要通过项目实践来验证。那么怎么来参与项目实践尼,有三种:
第一,参加各大比赛。诸如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大企业的营销比赛等等
第二,参加实习。这个可以自己去投简历,也可以求得他人的推荐(这方面是上一节讲的,咱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自我推销,将知识输出并分享,在互联网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第三,自主实践。通过小伙伴的组队,真正完成一项线下落地性较强的实践项目(比如可以自主开发一款App)但这种一般较少,但其对于能力的提升较大。
·如何进步—产品迭代
8其实这个应该贯穿于整个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产品打造以及产品运营阶段。而对于如何进步,我们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但在这一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否定”,这种否定应该是一个辩证否定,应该是基于我们的整个战略目标稳定下的否定。
9 10 11 12 13
网友评论
的路在何方。
或许未来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有太多的变动无法预料,但至少我还没有迷失。会一直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