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机: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作者是科学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1798/9091f50f471f1c1d.jpg)
一,
很多人喜欢跑马拉松,他们中一部分人跑马拉松不是为了竞技也不是为了锻炼,而是情怀,为了证明自己跑过马拉松。有人统计了那些第一次跑马拉松的人,发现他们的年龄是以9结尾的居多,比如29岁、39岁、49岁。29岁跑人生第一次马拉松的人是在所有年龄段中最多的,比28岁、30岁的人多出一倍。
道理很简单,年龄逢9,是人生一个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29岁的人可能会有一种紧迫感,他一定要在30岁之前跑一次马拉松。我看现在有很多人给自己的人生制定清单,什么多少岁之前一定要去的十个地方,多少岁之前一定要做的二十件事之类,好像清单没做完这个人生阶段就不完整。这种对完美结局的追求,会让我们在临近里程碑的时候再拼一把,就好像跑步运动员在终点之前加速。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正面的例子,还有一些负面的例子,比如根据统计年龄逢9的男人更容易出轨,而贪官里也有个“59岁现象”,一个从来不受贿的人,决定退休之前捞一把。
所以,我们对结局的重视,往往超出我们对预期。有一个故事,是说有老张和老李两个老板,他们都事业有成。老张是个大方的人,他给员工的工资很高,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老张的性格突然变了,动不动就克扣员工工资,人们越来越不喜欢他。结果过了半年之后,老张就生病去世了。
老李正好相反,几十年都是个很小气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老李幡然醒悟,给员工提供很好的福利,人们都觉得重新认识了老李。半年之后,老李也突然生病去世了。
老张,几十年来都是好人,最后半年变成了坏人。老李,几十年都是坏人,最后半年是个好人。那么请问,你如何评价老张和老李这两个人?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人们对老张和老李的评价都不是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两个人的得分,几乎一样。你看,当一辈子好人和只当六个月好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居然竟然是一样的,这就是结局的作用。结局实在太重要了,完美结局几乎就是成功的全部。
有人在街头做实验,给行人发巧克力。你吃一块巧克力,研究者就会问你这巧克力怎么样,让你打个分。你吃完一块,研究者会再给你一块。吃到第五块的时候,研究者就暗自把人分成了两组。对一组人,研究者说“这是你的下一块巧克力”。他们正常吃完,正常打分。对另一组人,研究者说的是“这是给你的最后一块巧克力”。这组人会很用心地品味这块巧克力,然后会打一个很高的分数,比前面吃的四块的分数都要高得多。这其实也是在主动安排结局。我们想让它完美,就会感觉到它完美。
还有一个情况是,别人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消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先听坏消息,先苦后甜。这些行为,都是在精心维护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愿望清单上打满了勾的完美结局,真的是最好的结局吗?当然不一定是。比如电影编剧就不喜欢完美结局,因为完美结局实在太俗了。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想要什么东西,影片结束的时候主人公得到了这个东西,这种套路已经过时了。
平克采访了皮克斯公司的一个资深编剧。这位编剧说,要什么有什么的结局任何人都能编出来,艺术家可不能这么编。编剧们心目中的好剧情是这样的:一开始你想要一个东西,你一番努力奋斗,而到结局的时候,你发现你之前想要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你得到的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获得一个意外的洞见,你会学到一个道理。
比如说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跟妻子有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后来妻子先去世了,而他的房子还要被拆迁。他就在房子上绑满了气球,想要坐着房子去环游世界,完成愿望清单。可是他的计划充满了意外:先是来了个小男孩非要一起去,没办法只好带上小男孩;探险的过程中,终于遇到了年轻时候崇拜的探险家,结果发现那个探险家原来不是什么好人。影片的结局不是老人完成了平生的梦想,而是他收获了一些更好的东西,一些之前根本没想到的东西。
想要完美结局是一个合理的心理需求,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偏见。所以,如果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结局就只是一个时间点。如果精心维护都维护不了一个完美结局,还不如期待一个什么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