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儒释道传统文化慧言慧语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之源流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之源流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6-05 00:17 被阅读0次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传·系辞》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是指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即阴阳。在易学理论中,两仪还指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等。

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

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

这里的“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它总结了宇宙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同时提出了模拟宇宙论的人体生物哲学,认为人体为一小天地,即小宇宙,它与天地之间大宇宙有着同一本体,同一运行规律,同一生成秩序。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人类要服从大自然的选择。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人浑然一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易传》又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太极”就是“道”。

汉代以后,“太极”和“元气”说结合,成为一种宇宙观的核心和养生理论的至高境界。他们把“太极”和“元气”等同起来。例如,《汉书·律历志》中就讲: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太极元气说注重人身修炼,把“精”“气”“神”当作生命的基础理论。

太极元气说被汉末新兴的道教所吸纳,道教文献中第一部以道教思想阐释老子《道德经》的《老子想尔注》,主张“积精”“食气”和“行道”,并把“道”与“一”等同,称“道”为“道神”,仍然是“太极元气”观念下的“精”“气”“神”。

魏晋以后道教内丹派兴起,“积精”“食气”和“行道”而达到保持“太极元气”,以求长生久视的修炼与养生,一直成为道教和民间修道之士的持续追求。直至隋唐时期,太极理论仍对道教内丹派产生重要影响。

宋代以后,内丹养生的心性之学取代了玄学,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北宋的道教金丹派南宗代表张伯瑞撰写的《悟真篇》和《青华秘文》,提出神即先天的元性,主张性由心生,是精气之主。张伯瑞的四传弟子、著名道士白玉蟾吸收禅学原理,进一步发挥心性之说,强调“心”与“道”相通,他们都是“阴阳之髓、混沌之精、虚空之根、太极之蒂”,从而把道家的太极理论和心性之学连贯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的《易》学著作和道教文献中,开始出现以图来表示“太极”理论的“太极图”。

相关文章

  •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之源流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传·系辞》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

  • 小白画画~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万物含阴阳-《实用玄空风水学》讲义(选登2)

    一、 阴阳简述 1、太极图 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皆有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以道阴阳...

  • 阴阳平衡,人生智慧之道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语出自《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

  •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生两仪,可谓之阴、阳。自然孕育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一切由之而产生。它又是《易经》的智...

  • 《内经知要》卷上二 阴阳1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主于动,地主于静。《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

  • 山水之约

    绿水青山人人心向往之。 山与水在一起,很般配,山的宽厚,水的柔美,就如太极的阴与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山水之间,有...

  • 知易讲堂 | 布衣说易系列之易学的起源与发展(上)

    这个图主要是想表达一阴一阳之谓道。 什么是道呢?一阴一阳就是道。 ◆◆◆ ◆◆

  • 《易经》8

    第八课 《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

  • 成之

    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之源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yo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