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3期“无”专题活动。
古时有一个寓言,说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会发生天崩地裂的事。为此,他忧心忡忡,整日里陷入惶恐的情绪中……这则寓言常常用来嘲讽了那种整天抱着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的庸人自扰的行为。
事实上,杞人忧天这种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试看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一切未来不确定的事情,总是抱着提前透支的焦虑,提前担忧那些不确定的未来之事。
昨晚看一个剧,有这么一个情节:剧中的妈妈为了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一心想将自己本来深深喜爱篮球的女儿带出去做服装童模,为此,她辛苦地拖着年幼的女儿出入片场,一天三场四场的拍照,女儿从疲劳到厌烦到抵触抗拒。最后,女儿的抗拒最终演变成一场母亲气急败坏当众对孩子的呵斥和大打出手。而这一切正好被旁观者拍成了视频发到网上,一场灾难性的网暴随之而来,结果……
看着片中焦虑的母亲、可怜的女儿,不由想到,养儿育女固然艰辛,但是对儿女未来的这份焦虑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中国的父母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有两句流传千年的俗语很有代表性,一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二是“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从这两句俗语不难看出,中国的父母或许是全世界最爱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付出自己的所有。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孩子甫一出生,为人父母者便可以感受到随之而来因为育儿竞争带来的无声而巨大的压力。
各种吃穿用度、各种辅导班,天价学区房……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使出浑身解数,为此不惜倾囊,甚至背上沉重的负债,更有甚者,很多人,从幼年开始,便对孩子开始作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的“一生规划”,开始“鸡娃”之路,似乎只有让孩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天赋,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人生赛场上的赢家。
殊不知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恰恰与儿童教育发展规律相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们从厌学,到自尊丧失,到对挫折的耐受力降低,甚至陷入许多成长心理问题的漩涡中。
世上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性格、体能和成长中遇到的机遇都各不相同,因此成长的道路也因人而异。
一个人的一生,要走怎么样的路,要经历怎么样的事,试问谁能掌控?
其实大部分为人父母者,无非担心孩子身体不能正常成长,考不上大学,担心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怎么生存。其实这些问题,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初始期望值设定过高和对未来无尽的焦虑。
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许从每个父母,都曾经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当未来的国家主席,所以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地去比较,试图让孩子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超越他人,但是这样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教育初心。
其实,大部分成年人又何尝不清楚,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普普通通地生活一辈子,你的儿女,即便没有那些你眼中期待的特殊过硬的本领和能力,一样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生存下来,去解决那些生活中的考验、困苦。
所以人到中年,经历半生沧桑,再回头来看自己已经年迈的父母,会不由从心底对他们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也更深地了解到,即使再平凡普通的人,回望一生的旅程,也能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走过了许多坎坷,扛过了许多磨难。
而那些杞人忧天的焦虑,其实想来不过就是对生活的恐惧。很多时候,任何你想要去追求和选择的目标,都可能让你感到害怕恐惧,而这些恐惧的念头就像一捆绳子,绑在你身上,你不断地与之挣扎、斗争、对抗,但无济于事。而一旦你勇敢地面对,你便能如释重负地获得解脱。
看待生活,不妨将其视为一场处于现在进行时中的表演,面对那些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多的担心和忧虑根本就是一件自寻烦恼的事,未来未来,不必过于忧虑,待未来来时,不妨兵来将挡,见招拆招便是。
曾看过《人民日报》的一句金句:“生活不需要比别人过得好,但一定要比以前过得好,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活得像别人,而是在努力之后活得更像自己。”
人生之所以有希望,就在于它本来就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旅程,而所谓的冷暖自知,其根本意义就在于摆脱那些如枷锁般的执念,选择怎样的生活和未来,永远都是自己的事情。
只有活得无畏,才能活得轻松,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都是生活中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