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作者: 左手梦圆 | 来源:发表于2021-08-01 22:30 被阅读0次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老家的亲人因建房子的事与邻居吴家人争地盘,就为了三尺地之争把官司打到了县衙里。张家人立刻把这件事写信到京城报告张英,希望他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英读完信后略作沉思,便在原信写上四句诗寄了回去。这四句诗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读到这四句诗后深受教育和启发,便立即让出了三尺地。邻居吴家人对此十分感动,跟着也主动退让了三尺地。于是便留下了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可以通行的一条巷道。这就是今天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由来。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且颇有启悟的历史典故。是呀,二千多年前修筑的万里长城至今依然存在,可当年发起修筑长城的秦始皇却早已作古了。凡事又何必太过计较呢?还是看得淡薄些好。而《新唐书》上还写道:“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意思是说,路上遇到行人,让人先走一步,一生中也不过多走一百步;在田界上让人一点,一生下来也不会损失一段田地。可见,面对个人名利时不礼让,反而与人争执、争吵、争夺,这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争名夺利的情事却是屡见不鲜。历史上的还是说说清朝吧。咸丰年间,关于诸葛亮究竟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结庐之事就争论不休。原因是河南南阳市西郊有卧龙岗,湖北襄阳亦有卧龙岗。恰巧时任河南南阳太守的顾家蘅却偏偏又是湖北襄阳人,为此,他便在河南南阳市西郊的武侯祠妙笔题书一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都可以看到,排队办事的,有插队的;乘坐公交车的,有抢座位的;驾驶车辆的,有争抢车道的;同单位的,有在上司面前争宠的;做下属的,有争着为领导抬轿的;评功论赏的,有争功劳的;爱表现的,有抢着发言的;好辩论的,有争长论短的;为人儿女的,有争遗产的;身为后辈的,有为先人争坟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争来争去,结果既伤了感情,又伤了和气,甚至激化矛盾,大动干戈,造成更大的损失。那就应了那句古话:“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待人宽三分是福,处世让一步为高”。文中开头的历史典故中那位大学士张英自己一生也处处礼让廉俭,他的四个儿子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都先后考取了进士入朝做官,女儿张令仪成了一代才女,著有《蠹窗集》。这就是礼让的因果福报。所以,我们为人处事多一些礼让吧,这样就能礼让出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礼让出友善文明的和谐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他三尺又何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or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