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91】良知只是一个,不要碎片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91】良知只是一个,不要碎片

作者: 唐松涛经营实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07:24 被阅读3次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真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眧眧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黄以方是王阳明的学生,这里是他的记录。

       黄以方问:“先生的格物之说,就是随时格物来实现其良知,这样就使得知只是一部分的知,而不是全体的知了,如何才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呢?”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出自《中庸》给圣人定义的标准,大意是圣人的品质广博如天,深厚如渊,民无不敬,民无不信,民无不悦。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就是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遮蔽了,就丧失了天的本来面目。心中的天理无穷无尽,原本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阻塞,才失去了作为渊的本体。现在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遮蔽和阻塞一并去除,恢复心的本体,那就是天和渊了。”

       先生指着天继续说:“比如我们的面前就是天,是晴朗的天,那到四周去看,也只是晴朗的天。只是被房子的墙壁遮蔽了,于是我们看不见天之全体,如果撤掉房子的墙壁,就是一个天而已。不能说眼前的天是晴朗的天,外面的天就不是晴朗的天。于是,部分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就是部分的良知,宗旨只是一个本体。”

       黄以方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如果我们没遇到一件事就去格物,那只是知道那件事情的良知,都是碎片化,就很难达到圣人那种“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标准。实际上,他将良知碎片化理解了,认为每件事都有其良知,于是我们就算做好了某件事,也只知道那件事的良知。这就是对良知的误读。良知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个,那就是知善知恶,本体都是一样的,随时格物只是良知的应用而已。

       良知就像天,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自己建构的墙壁遮蔽了天,但是不能否认眼前的天跟外面的天不一样,大家是一样样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拆掉遮蔽之墙,阻塞之物,让良知的光亮照亮自己,不断扩充,至诚无息,念念不忘,这样才能持续精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91】良知只是一个,不要碎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sz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