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读书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143

《论语》讲堂留影143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1-24 07:05 被阅读0次

    2024-1-24 一百四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二十四章。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由于这一章缺乏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章的内容,争议也比较大,我们就尝试着来解读一下。
    要想对这一章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就需要先来了解一下鲁国和齐国的历史沿革。
    我们知道武王伐纣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周。周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制。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对于周天子的功臣,还有他的一些兄弟子侄进行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国都。分封的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每年要纳贡,必要的时候,还要带兵随同天子出去作战。除此以外,还有一项更主要的内容,就是每年都要回到国都朝觐天子,类似于今天的述职。
    在分封的时候,最大的功臣姜子牙,那就是姜尚,被分封到了齐国。齐国靠近大海,国都临淄,就是今天的淄博一带。当时那个地方的物产并不是很丰富,是一个比较荒凉、偏僻的地方。同时姬姓的周公被封到了鲁国,而鲁国相对来说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毕竟是自家的亲戚,周武王还是有点儿偏心眼儿的。这是西周前期的事。
    但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齐国的发展突然加速,国力超越了鲁国。当然这应该归功于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大兴改革,发展经济,发展煮盐业。临近大海嘛,海盐比较多。再加上淄博这个地方,铁矿石比较多,所以冶铸业发展也很快。随着盐铁业的发展,齐国的国力变得比鲁国要强盛的多,这和当初分封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齐国的很多风俗和礼仪,也就发生了相应的一些变化,和周王朝的这个礼制呢,距离慢慢的在扩大。
    而鲁国虽然没有齐国那么强大,那么富裕,但是尊崇周典,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西周的礼仪。孔子对于齐国的这些改革和变化,他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管仲的改革卓有成效,实现了富国强兵,但是呢,他对于齐桓公本人则不是很感冒,他认为齐桓公本来可以借助自己的实力实行王道,事实上齐桓公走的是一条争霸的道路。
    在实行王道和霸道的两条道路上,孔子毫无疑问追随的是王道。因此,他对于鲁国的政治体制,在心理上是更加认可的。
    孔子他看不惯齐国的变化,而鲁国要比齐国更接近于周道,所以他希望能够回到周朝的风俗礼仪和原则上来。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他的历史观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心想回到过去那个时代,而历史毕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在了解了齐国和鲁国在政治发展走向上的差别以后,再回到文本上对本章的理解,就容易了。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说齐国的政治一变革,稍微一调整,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了;鲁国的政治如果进行变革调整,也就符合大道了。
    孔子在这里边所说的“道”,应该指的就是治理国家的一个理想状态。我们说一个国家治理的好,无非是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井然,没有战争。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那用孔子的话来说,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首先就是要遵礼,就是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要捋顺,要符合礼制。其次,政府行政要实行仁,也就是要讲究仁德,做到利己安人。
    我们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孔子虽然认为齐国、鲁国目前来看都没有达到这个理想状态,但是认为鲁国要比齐国要好一些,而齐鲁两国的政治要比其他诸侯国要好一些。总之,孔子对于齐鲁两国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主流还是肯定的。

    李零讲解

    这是从复古的观点看问题。

    鲁是周公之后,齐是太公之后,都是西周分封,但鲁是周的同姓,齐是周的姻戚。齐比鲁国力强盛,但不如鲁保存旧典、旧法、旧道德多。鲁比齐更近于周道。孔子认为,齐一旦朝好了变,可以达到鲁;鲁一旦朝好了变,可以达到道。道是周道,即西周的立国原则。这是倒着看问题。后来的发展证明,齐比鲁在推行新制方面走得远,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

    孔子改制,是以西周为理想。他的理想,完全行不通。

    钱穆注解

    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覇业,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诈。鲁有周公、伯禽之教,其民崇礼尚信,庶几仁厚近道。道,指王道。孔子对当时诸侯,独取齐、鲁两国,言其政俗有美恶,故为变有难易。当时齐强鲁弱,而孔子则谓齐变始能至鲁,鲁变易于至道。惜孔子终不能试,遂无人能变此两邦。

    〔译〕先生说:“齐国一变可以同于鲁,鲁国一变便可同于道了。”

    孙中兴详解

    这章提到的是齐和鲁两个国家,以及孔子的最高理想。这里必须先讲一下齐和鲁两国的历史才好解开这章的主旨。

    孔子说:“齐国的霸道是一个初阶境界,加之以礼乐,可以提升到鲁国的王道境界;鲁国的王道境界再往上提升,可以到达‘大同’的最高境界。”

    周武王灭商之后,开始分封兄弟和功臣,姜太公吕尚(太公望)被封于营丘之地为齐国,周公旦的儿子伯禽(本来要封给周公旦,他辞而不受,才转封给他儿子)被封于曲阜之地为鲁国(现在曲阜还有周公庙)。所以原来齐、鲁两国是兄弟之邦。到了孔子的时代,齐景公昏庸,鲁定公寡德,却还保持着先人的遗风。

    齐国和鲁国的差异,延陵季子早就有这么一种说法:姜太公和伯禽受封三年后,周公询问过姜太公的治理之术,为何如此迅速?姜太公采取的做法是“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周公当时断言这种“武政的霸者之迹”可以“泽及五世”。五年后伯禽才来述职,周公问其治理之术,为何如此困难?伯禽采取的做法是“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周公断言这样“仁厚的王者之迹”可以让鲁国“泽及十世”(事见《说苑·政理》)。

    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版本:伯禽受封于鲁三年(不是前段说的“五年”)后,向周公述职,周公质疑为什如此迟慢,伯禽回答说:“改革风俗和礼仪,而且还要恪守三年之丧,所以才拖到这么久。”太公五个月(不是前段说的“三年”)就来述职,周公讶异地问:“怎么这么快?”太公回答说:“我将各种君臣礼节都简化了,入境随俗。”周公后来看伯禽这么晚才来述职,就感叹说:“鲁国将来要被齐国给欺负。为政应该求简单易行,这样才能亲近人民的需要;能亲近人民的需要,人民才会归心。”(《史记·鲁周公世家》)司马迁这里的记载,和前段引文刚好相反,赞美齐国而贬抑鲁国。和这章的“齐一变,至于鲁”就不符合了。

    朱子根据的是《说苑》的版本,不过把两国的差异总结得更精简:“孔子之时,齐俗急公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

    最后一个“道”字,朱子解释为“先王之道”,这是往过去看,我认为不如往未来看的“素王之道”来得贴切,也就是礼运大同的境界。依经解经的前辈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已先得我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4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wp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