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是为“心浮气躁”的缩略。
浮躁,在当代生活中是一种“社会病”;在个人,则是一种有所危害的“烦恼”。
不是吗?相对于“气定神凝”,“心浮气躁”显然是具有危害性的。至少,危害个人的心理健康。
何以会浮躁?心不安,则浮躁。
心何以不安?未找到可以“气定神闲”而稳定“居住”的“家园”。
心浮气躁,在个人,根本是一个“精神家园问题”。尤其是在温饱富裕后的日子里。

“人不是天使,是动物;不是机器,是生命。”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立足于生物学思想的一个“人论”。
“不是天使”,因而不可将人“神化”;“不是机器”,所以不能将人“物化”。进而,人的“心浮气躁”就是正常的行为形态,而不是什么异常的行为状态。但我们要努力弄清它的“生成机制”,消解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性。
郑也夫先生指出,物理学对人的思想方法影响最大。这恐怕是我们上过物理课、读过物理书的人所未曾领教或想到的。至于在物理学中获得“思想方法”,可能更是让人惊讶的。
在此,我们不妨借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探究一下“浮躁”的问题。

在过往的贫穷困苦年代,人们“心浮气躁”吗?有之,但绝对不是“社会面积”的,即便个人,也是偶一为之。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是“生命不堪承受之重”——“贫穷的重力”早已把人的心思系于“温饱”,不可能再“浮躁”于其他了,加之“文化”又是大一统的色彩。
温饱富裕之后,“贫穷的重力”从人们的心中彻底解压了,加上“文化”的多元化,因而,随着日益富裕的好日子,浮躁也就日益广泛了,恐怕是个人的每一天都有不同频度的表现,可谓一种“生命不堪承受之轻”。
浮躁,最在“思想”的无所系,“意志”的无所定,“情感”的无所依。
浮躁,是否还源于某种程度的“坐井观天”呢?人生,最怕陷入“坐井观天”——活着的一个最大悲哀,不幸福的一个最重要根源。

浮躁,是人的内在心理行为,但于外在的行为作为上一定是有微妙的表现的,久之即会成为一种习惯——浅尝辄止、浮皮潦草,是否其特征呢?
浮躁,其作为内在与外在相表里的行为,最在其“背后的推手”——思想是怎样的——富裕之后,则最在于“生活的趣味”,尤其是“生活趣味”的核心“思想趣味”的所在。
浮躁,意味着富裕后的心灵需要某种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激荡,需要某种具有创新力的思想颠覆,需要某种富有征服力的思想占有。
所以,解决富裕后的人心浮躁问题,要害就在于给心灵置入特别的“软件”——重力型思想——征服人心的伟大思想力量。
当然,这是要依靠并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所作出的“选择”的——浮躁,不是个人的选项,但祛除浮躁,则必须且必然依靠个人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解决浮躁问题,特别是富裕后的心浮气躁,有一条或早或迟的必由之路——智力享受。
关键的问题是:在大多数人,于贫穷困苦的年代“承受压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富裕之后,“享受智力”或“智力享受”,能够持久吗?
需要坦诚的是,物质享受具有本能的性质,但仍需要智慧、素质和能力才能上升到文化品质的层次与境界。智力享受或享受智力,则是非智力作为不能享受。
必然律则是,无论物质享受还是智力享受,没有“思想趣味”的存在,何以成为享受?聚会聚餐时的“幽默段子”,本质不就是一种“思想趣味”吗?暂且不论其高级还是低级趣味。

浮躁之祛除,即为心安。而心安或安心,最在让自己的心灵皈依一种思想。
什么样的思想能够“催化”自己的心灵而祛除浮躁?让谁的思想“催化”自己的头脑而能实现气定神凝?
“从生物学思想中获得营养和借鉴。”这是郑也夫先生的一个“思想作为”模板。郑也夫先生也确实在生物学思想中“气定神闲”了20多年了,从未有过“浮躁问题”。
他说:“生物学的思想趣味无穷,阅读生物学根本不是工作,而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祛除浮躁来讲,无疑是“方法论”上的重要镜鉴。是否仿效而作为,怎样效仿而行动,则是个人的意志了。
但是,“浮躁问题”的存在,已然鲜明地昭示:让自己的心智形成更为有效的重组,是温饱富裕后的必须和必然作为。能以温饱富裕前的心智对待富裕后的日子吗?
我的观点与主张是:只要不顽固地拒绝新知,只要不顽强地拒绝富有创造力的思想的召唤,浮躁即可战胜,神闲气定地过“好日子”就是必然。
“事实比想象更离奇。”生物学家的这个名言,是可以运用在“浮躁”与“心安”的关系问题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