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之前在杭州,我经常会在晚饭后,带孩子去下面的小操场释放能量。
有一天晚上,操场上聚集了很多小朋友,儿子见人多就兴奋,眼放着光飞奔过去,加入了追逐嬉戏的队伍。
眨眼功夫,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旁边的铁柱子上,趴在地上大哭。
男孩爸爸闻讯赶来,拉起儿子,就是一顿噼里啪啦:还跑不跑那么快了!摔到哪里了,咋不摔死你......
听了那些话,真替那个小男孩心痛!小朋友都过来围观,男孩哭的更大声了。
一旁的儿子,一脸疑惑的看向我:妈妈,那个叔叔为什么说摔死他?
我刚想张口,其实他爸爸是关心他。但理智一把拉住了我。我觉得这样说,会给儿子造成一种误导,让他以为,关心一个人需要伴随着恶毒的语言。。
摔跤疼痛的是孩子,大人的愤怒和恶毒的语言此时再来补一刀,无异于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关切和爱本来是美好的,但是被成人的愤怒和恶毒言语覆盖,此时,孩子尝到的只是苦涩,感受不到爱和关心,只有疼痛和绝望,当然哭的更伤心了。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说的一针见血: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二
生活中不乏这样“补刀”的人,我老妈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我晚上有熬夜习惯,她常常埋怨:还不睡觉!眼睛非看瞎。我带孩子累了偶尔会有崩溃的情绪,她在一旁叨叨:你以后肯定要疯。
明明是为我好,是出于关心,但说出的都是些负面的咒语。以至于,我常常感受不到她的关心。反而听了她的话,让人更生气。
我是成年人,亦能感受到如此,何况一个几岁的孩子,他又怎能区分成人的愤怒和咒骂是出于关心呢?
在孩子伤心难过,或愤怒疼痛时,大人的很多话还是收起来,憋着不说为好。因为那些话既无法减轻肉体的疼痛,更无法抚慰受伤的心灵。比如:
1.讲道理
常常看到摔倒的孩子在一边哭泣,大人在一边balabala:你是男子汉,摔倒了要自己起来,勇敢点,不疼,不哭......
孩子并没有因为大人的那些道理,而停止哭泣,或变得勇敢,反而哭的更凶,道理,对于孩子,往往并不好用。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的讲道理。深以为然。
2.过度自责或宠溺孩子
朋友圈里看到一宝妈写的不禁让人心疼,孩子从床上掉了下来,头上磕了一个包。她非常自责,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
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孩子受伤,监护人各种嘘寒问暖,自责扇脸,各种心肝小乖乖。孩子本来无大碍,照监护人这么一出戏,孩子一副都怪你的小脾气劲头就上来了。
更有甚者,孩子哭闹撒泼,监护人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以无底线的答应给孩子买东买西。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3.责备孩子
很多父母以为,用一些严重的警告或提示告知孩子后果,就能让孩子放弃某种行为或改变。然而当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时而磕碰到,或受了伤,或做某事失败了,此时父母的责备更加理直气壮。
{看看,一点都不听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了}
{活该!已经跟你说过不能做}
{还敢不敢了,让你还向上爬}
这些语言,只会让处在糟糕心情中的孩子感觉更糟。
简.尼尔森博士说的特别贴切:“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遭?
古代育儿有“七不责”,其中之一便是“忧悲不责”。孩子在哭泣难过的时候,大人的指责和任何负面的语言,孩子是听不进去的,甚至是抵触的。
正如美国育儿专家卡帕卡所说,“家长越急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越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三
小孩子是藏不住情绪的,哭泣是孩子情绪的自然表达。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
而我们可以在孩子需要关心时,及时且恰当的表达关心和爱,有时候也无需过多言语,只需要陪伴着他,抱抱他,接纳他的情绪,允许他哭出来。这些就足够了。
关心就是关心,无需参杂着“补刀”的言语和行为。当父母能知行合一,孩子才能亦步亦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