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读者》上有一篇小文:
“看一个男人的品味,要看他的袜子;
看一个女人是否养尊处优,要看她的手;
看一个人的气血,要看他的头发;
看一个人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
看一个人是否快乐,不要看笑容,要看清晨梦醒时的一刹表情;
看两个人的关系,要看发生意外时,另一方的紧张程度。
……”
文章本身还有很多条,但我能记住的,是这几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看两个人的关系,是看发生意外时,另一方的紧张程度。”
这个“紧张程度”,很有测量价值:孩子稍稍咳嗽一下,母亲就一整宿都不得安枕;母亲即使腰酸背疼,孩子依然可以心安理得地坐等饭熟。——可见,“紧张程度”并不是对等的:你紧张他,他可不一定紧张你。
很多关系,不是天平,而是跷跷板?

不知道如果我突然蒸发,电话打不通,微信无回音,会有多少人会紧张。——最有可能发现我不见的,是我的亲人,我的血缘关系。
——因为,我的小手机,成年累月所能收到的电话,无非是我三姐我四姐,我大姐,我二姐,还有刘家父子。母亲那里,一般是我打过去,母亲老是怕打电话影响我上课。
我的大手机,接收微信信息,除了必要的班级群、学校群,剩下的就是不太紧急的事。
我与外界沟通的途径,无非这大小两个手机。每晚七点四十,小手机会自动关机,第二天七点七分才开机,开机需要密码,所以,如果周末我跑步,那就是八点回来才输入密码开机。大手机,只用于工作时间的接收信息,下班回家,一般不带它。
所有的信息,我都会在看见的当时回复。无论是小手机的未接来电,还是短信,还是微信信息。所谓“答应”,人家呼你,总要“应”一声,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有时候,给别人打电话,连个两个电话没人接听,我就会发个短信说明情况,以备人家参详。不至于人家有空回电话时,我又有事没有接听,没得引出许多猜测和提心吊胆。
比起打电话,我更倾向于发短信。电话,就像一个扯着嗓门哭闹的孩子,让人没由来的紧张,迟一刻接听都不行;而短信,则是安静温润的邻家小妹,你有空了再找她玩,没空,她就那么自己呆着,不吵不闹。——因为,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紧急事件,也就没有必要时时“119”,闹得鸡犬不宁。
我在看书、写字,听音乐的间隙,突然想谁了,会发个微信或者短信过去,问候问候她。比如,有时候,一个人呆着,想起了勤香姐和杜姐,发个信息过去吧?不知许久不见,二位姐姐是否好。比如,想起了姊或者晓娜姐姐,会在我们四个人的小群里,发个信息。她们有空了,看见了,会回复过来,我就有了再想她一会儿的时间。
一般地,我不打电话给谁,因为,我的思念对她来说,不那么紧急。——思念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事,哪里会有那么迫切。而且,思念是自己的事,不是对方的事。
爱和关心,都是自己的事,它首先对自己有意思。其次,才是和对方有关。
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先作用于自身。能不能作用于对方,那得看缘法。
最好的生活,是湖面微澜,不是惊涛骇浪。最美的感情,是淡如水,不是甜若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