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之前,我很幸运恰好读完了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从而对这部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多次流泪,为之动容。电影和小说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展现。因此,冯小刚也好,严歌苓也罢,都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美好芳华。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芳华》是作家严歌苓半自传体式的回忆性小说。创作的初衷原本是冯小刚想拍一个有关“70年代文工团”生活题材的青春电影,又因为严歌苓曾经在文工团待过,便觉得她是不二人选,请她做编剧写一个相关的剧本,于是,便有了2017年出版的《芳华》这本小说。
小说《芳华》豆瓣评分《芳华》以第一人称“萧穗子”的回忆性口吻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回切换,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刘峰、何小曼、林丁丁、郝淑雯等一群生活在军演文工团里的青年男女成长故事,让故事更加立体和饱满。故事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记录了一个群体从文革末期到改革开放,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青春里洗尽铅华,经历岁月变迁的。《芳华》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尤其是文工团子弟兵成长的群体画像。也间接映射了特殊年代下集体主义对人性摧残、精神压抑、丑恶形态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我主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来谈谈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冯小刚的《芳华》,我认为是继他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后,第二部题材高于电影本身的作品。因为这可能是大陆迄今为止第一部正面的、近距离描述文革末期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类型题材的青春史诗电影。随着审查制度的严谨和年代越来越远,以后也很难会有人再去碰触或拍摄此类史诗级别的“致青春”影片。所以,无论电影本身的好与坏,都值得每一个喜欢电影的人,去亲历一番。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指摘,冯小刚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方式,为我们重现了文革末期一代青春男女成长中美与痛的回忆,以及一代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逆向生长与抉择。但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会对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走向多少有点一头雾水,人物故事太过单薄、不够立体,内容太散、情节跳跃过快,衔接不稳,抓不住重点。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似乎很多,似乎又很少。看完影片后,除了对某些情节印象深刻,为之动容,也不过觉得就是一代人的【成长回忆录】而已。总觉得导演在功力上还是欠那么一点点火候。这显然和小说《芳华》相比,缺少了令人沉思的深度。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依然如此喜欢这部电影,饱含热泪呢?那是因为我对电影本身所呈现出的那个时代环境下的一切生命,充满敬畏。无论是何小萍、刘峰,还是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以及那些战场上逝去的无数青春绽放的生命,她们在同样的环境下带着不同的背景登场,又带着不同的命运和希冀各自谢幕,岁月还给他们的,除了易老的容颜,还有人性中最光辉灿烂的一些简单,有些人逐渐丧失了,有些人却依然存续,那就是最不被人识别的——善良。
电影中,通过对刘峰和何小萍,两个人物故事的着重叙述,让我们在时代的语境下,可以窥探那个年代集体主义的力量对人性对个人情感、欲望、精神摧残压抑的苦楚、心酸和绝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说里何小萍在被众人长时间挤兑后,因为参加护卫员在前线背伤员立头功,突然被追捧为“英雄”,而出现精神分裂(然而,遗憾的是电影里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设计,令人遗憾),长年被家人孤立,来到文工团又被战友嫌弃,终于有一天被别人另眼相待,这种情感、内心的压抑,性格的隐忍使然,让她彻底被击垮了。何小萍的经历与从长期被捧为神像供奉的“好人”到拉下神坛被人人嫌弃的“败类”刘峰,同病相怜,使他们走得很近,惺惺相惜,集体的一个轻而易举的“出卖”,让他们的青春,牺牲了同龄人一辈子都无法承载的悲苦与心灵伤害。
电影《芳华》豆瓣评分电影里,一些情节设计的特别有艺术层次和味道,给电影特别加分。其中有一个镜头始终令我难忘:精神失常后的何小萍在军医的陪同下,回文工团看最后一场公演的时候,伴随着曾经日夜熟悉的音乐节奏,她情不自禁的离开座位,来到草坪上,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舞”,那是她生命中的第一次独舞,竟是在精神失常,想想都令人惆怅。无疑,我特别喜欢电影里,对何小萍与刘峰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和诠释。尽管改编后的电影,与原著有很大的出入,但丝毫不影响它所表现的深度和内涵。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若是说好,除了是对当时环境、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的重现之外,就是配乐的精彩。电影中不同场景里巧妙的穿插了《浓情万缕》《驼铃》《英雄赞歌》等数十首70年代的经典老歌,倘若说是对旧时代音乐的一种致敬,倒不如说是对影片元素、人物的心理以及表达有着神来之笔的妙处更为恰当。然而,最让我欣喜的还是背景乐,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儿子——曲作家赵麟全部亲自操刀,包括《美好生活》《救伤员及战争》等19首电影原声,每首都气势恢宏、刚柔并进,很符合电影的情节和氛围,听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歌如诉。这是电影《芳华》的点睛之笔。也是听众的荣幸。我们不仅享受到来自音乐带给我们的另一段奇妙之旅,更见识到一名成功的曲作家所爆发的潜力和能量。
看完电影《芳华》,脑补着小说里的形象铺垫,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生存下人们的不容易。环境留给人们内心的阴暗,对生活、梦想的追求与幻灭,在一切对人性本身压抑的苦闷下,都没有实实在在的“活着”,来得真实。刘峰这样想。何小萍也是这样觉得。所以,他们最终都活成了简单、通透的人。
那个时代早已远去,而我们的时代却还在继续。观照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当我们在和平的小时代里,不断沉沦在娱乐至死中侵蚀自己的芳华时。应该知道,总有一些人其实是在他们的青春里,用生命洗尽铅华,逆向生长。
最后,如果电影《芳华》看的着实不过瘾,建议你读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