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莫奈童年》和《莫奈与漫画》这两个章节时,被这一段文字成功地转移了我的注意力,“莫奈在中学时代以做一名漫画家为志向,笔触夸大变形,不尊重人体古典的解剖学比例,用炭笔快速勾勒人物特征”。
“十五岁左右,莫奈漫画家的名气已经在地方上传开,他在小镇市场橱窗展示画作,他的一幅炭笔漫画当时可以卖到十至十二法郎,已经是他生活收入的一部分,俨然有做职业漫画家的可能了。”
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售卖漫画作品也是可以成为少年莫奈维持生计的一部分收入哦,这么看来,漫画真的是有发展前途的。
莫奈 早期漫画 1854~1860看到“莫奈与布丹”这一章节,心情已经从之前欣赏《睡莲》时的低落开始逐渐上升。
翻到书中51页展示的《哈佛港的风景》,阴郁的心情被画中的蓝天、白云、绿树、池塘和水中倒影慢慢调整到平静。
莫奈 《哈佛港的风景》1858看到54~55页的《圣亚德斯海岸》,心情已经被画中的海浪、沙滩、渔船和岩石进一步调节到了平静且上升的模式,“海阔天空”和“心旷神怡”不断的冲击着我的大脑,凝神细看这幅画,甚至能回忆起曾经在海边听到的波浪声。
莫奈 《圣亚德斯海岸》1883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到台湾旅游时路过龙磐公园拍的照片,好似也有这幅画的角度。
《龙磐公园》2011任由思绪继续发散,进而又想起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难道就是上学时老师在课堂讲过的“发散性思维么”么?看一幅19世纪的油画,可以联想到21世纪的环岛旅行,进而又回忆起在20世纪学过的宋代诗词,突然觉得自己的联想力好丰富,就酱。
备注说明:作者蒋勋先生是在海峡对岸接受的教育,由于两岸文化有一些差异,所以对一些人名、地面和作品名可能会大陆这边有一些区别:
1、书中和本文提到的“哈佛港(Hatve)”,在大陆这边被称为“阿弗尔港”。
2、书中和本文提到的“圣亚德斯(Saint-Adresse)”,在大陆这边被称为“圣阿德雷斯”。
后面的文章还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会继续在文章最下方做出说明。
上一篇:一本书、一种病、一个人、一种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