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贡·下
原文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这句话从汉水到长江。其中大别之前是汉水。
嶓冢山前面已经出现过,在汉中以西。
《地理志》说漾水出自陇西氐道,到武都称为汉水,到江夏称为夏水。江夏这个地名,读三国要遇到。
《汉中志》说汉水的源头有两个,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西源出自陇西嶓冢山,与白水交汇,经葭萌入汉水。

漾水到汉中成汉水。汉水如今一直到武汉入长江,湖北天门市境内有汉北河,顾名思义是汉水北河,会不会就是夏水?汉水故道?汉水向南又向东,直到入长江,因此又东为沧浪之水。
原文说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这里的大别大概是广义的大别山。长江向东到九江遇上鄱阳湖,也就是古代彭蠡泽,再往东为北江,入海。北江什么意思,大概要和下文结合起来看。
这一段的走向基本与今天汉水-长江的走向一致。今天看地图可见从湖北钟祥到武汉一带的水资源丰富。武汉想必远古时候也是低洼沼泽地带,地面硬化多了,雨水无法下渗,城市不内涝才怪。

原文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今天,沱江过成都-资阳-内江在泸州汇入长江。与历史典籍的记载相同。
澧,马融说是水名,郑玄认为是醴陵,因为前文“至于”后面跟着的通常是山名或者湖泽的名称。
《水经》说长江东到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流入。今天在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澧水、沅江汇入湘江,到洞庭湖,再进入长江。郑玄认为的醴陵在长沙东南,不是东入江。

过九江,东陵又是哪里?
《地理志》说在庐江金兰西北有东陵乡。庐江,今天合肥南这个?长江过九江之后,向西北流去,今天已经不过庐江,东陵乡找不到,庐江周边的湖比较出名的是巢湖,难道过去与长江通?另一个注解说东陵在河南固始县南。
从九江到东陵,长江难道向北去?

东迤北会于汇,《地理志》说丹阳郡石城,分降水东到余姚入海。
余姚在今天钱塘江入海口。

《地理志》说江水自石城东出,经过吴国南,称为南江,路径为石城县-宣城临城县-安吴县-宁国-故鄣和安吉-长渎历湖口-具区。

在太湖北侧为长江,南侧为钱塘江,按照《禹贡》的意思,过去这一片大概相连,长江到此分成几条水道入海。考虑到下游是冲击平原,也不是不可能。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或许可以提供佐证,可惜不在手边。
原文中的中江已经不在了。随着古人填湖造田,很多湖泊都有面积缩小的趋势。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太湖概莫能外。
明天,回到黄河流域。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