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书写的力量,这本书还是比较好奇,所以还是花了一些时间看完了。
回顾自己昨天所写的内容,实际上表达的也是自己一直想要写作,每天都有记录的意识,然后还是经过拖延没有去做,这一点很可怕,自己一直能够感受打字所带来的书写的愉快,但是基本上这种方法只是用在自己想要梳理情绪或者个人的一些简单的回顾中,从来没有认为不断的写字围绕某一个主题写字也能够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每天很容易想到说某个问题或者某个方法应该记录下来,或者应该去做到某件事情,接下来就会心理暗示,等到晚上回到家去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实际上晚上时间的安排目前还有很大的随机性,根本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真正做到了,然后又贪图就快,所以在上一个任务或者学习上的想法没有被记录或者梳理的情况下,又开始了下一个,然后就逐渐忘记了,上一次到底想要记录什么。
自己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倾向,资料找齐了之后在入手,或者是框架想好了,解决方案想好了之后再入手,往往经过这样的阶段,自己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因为一些琐事没有让自己有时间专注下来用直面思考的方式理清关系,然后就会一直搁置,一直到了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才开始去处理,这个时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满足截止时间的要求,往往这个时候要占用自己额外的休息或者生活时间,让自己一直没有办法获取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因为牺牲掉了太多,容易产生非常被动的情绪。
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遇到某些想法或者观点,认为可以很好地颠覆自己的认知,或者改善自己的习惯,但是总是认为可以堆积到后面再去记录,堆积久了往往忘记了自己的新的和感想道理再哪里。
这本书中记录的主要观点很简单,
1、放轻松,就像跟自己或者和自己最为信任的人对话一样,开始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有任何顾虑。这一点,在之前自我问题梳理的时候经常用到,后续可以再整理工作问题的时候开始应用起来,用来代替原来所用的纸面思考的方式,先自由书写,然后用纸面草图的方式来补充思考的过程,将纸面思考的过程反哺记录到文档中,这样后面实际上也更加有迹可循。自己的字迹越写越差,实际上很多思考会淹没在笔记当中。
2、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要停止,即时想法停止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写无意义的文字或者重复当前这一两句话的方式促使自己不要中断思考的过程,从而有新的想法产生。这一点也比较容易做到,不要畏惧短时间思维上的卡壳。
3、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或者技能去解决一些不熟悉的问题,其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如何让电脑猜出每一张牌是1-99之间的数据。作者用擅长的演绎的方式进行推理,最终竟然可以按照这个演绎生成一端数学算法;有一个名言“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实际上你唯一所拥有的就只有你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不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怀疑自己不具备某些专业能力或者技能就否定自己,或者不敢开始,这个是自己容易犯的错误,实际上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当前的想法想考虑清楚自己的思考步骤,应该注意的事情,或者应该探索的问题,基于自由书写先产生点子,或者产生行动清单,然后再去行动,这样效率会提升很多
4、建立自己的点子库,这一点和之前《个体赋能》里面建立onenote知识库的方式非常类似,分门别类的建立知识体系,将自己片段的想法归类到某一个具体的类别中,就像自己作为所进行的那样,把关于育儿图书的阅读纪要放到育儿模块。另外,自己最近这两天在数据分析的学习上也意识到,实际上应该通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比如数据分析的梳理,去培养自己数据分析的能力,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快速的积累,这一点可以现在就立刻着手建立起来。
5、关于如何用自由书写来加深对于书籍阅读的理解,这个话题上,作者提出了让这本书看起来像是专门是为自己书写,除了不吝啬圈点之外,还需要去做的就是即时围绕某个观点进行联想或者是辩论,可以先摘抄一端句子,然后针对这段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举例说明自己的一个例子。这样能够很好地加深自己对于作者观点的理解,除了这一点外,还可以针对作者的观点进一步提出问题,或者制定行动计划,并在工作中进行应用,进一步得到关于这个观点的正确认知,形成某些成型的工作模板,方便随时调用。
6、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标准和规则,首先必不可少的一点是应该设置倒计时,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产出,才能提升紧迫感,从而更好地保障产出的质量。这一点也可以直接应用在实践当中。
7、关于自由书写与语音写作。之前有关注到语音写作的公众号,这个人的培训费1万多,贵的吓死人,自己用讯飞语气写过一段时间的每日回顾,感觉确实产出效率更高,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写过过程。但是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口语化很重,分段和逻辑层次上没有办法按照自己所预想的那样处理的很清楚。所以导致这类的写作,可回顾性比较差,自己写完发现:哇,今天不错,总结了将近1w字,如果是直接打字的话,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所带来的短期满足感,但实际上却是思考的深度不如打字来的更加深入。所以,后面的日志总结还是换成打字的形式吧。不要贪图一时的简单。除非是极端情况,可以用语音代替。但事实上自己有时候不愿意语音写的原因就是顾虑不希望周围人听到,所以打字写东西所应用的场景更加广泛,不要一时偷懒。
8、写作马拉松。这个概念刚开始还是从语音协作的公众号中了解到的,经常会发战报,xxx坚持协作10小时,产出N万字。这个是一个非常量化的衡量标准。书中作者介绍这个马拉松的过程,实际上并不是一直写一直写,而是先写10分钟,然后做20分钟的内容中找到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话题,在写20分钟,如此不断在回顾和延续中坚持产出,一般可以再2-3小时完成针对一个话题的深入思考,最好持续6-7小时。所以,不要怕协作本身,打字而已,最重要的时候背后所代表的自己的思考过程。让一切变得可以追溯,或者是从中发现一些自己本不知道的惊喜。
比如,这边读后感知的自由协作过程,让我明白了:原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本书的过程并不想象中那么艰难,自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强化了对于学习并且输出的信心,在专业领域也需要持续不断练习这样去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