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新疆自驾游记。
友情提示:我的游记是“连续剧”,与之前的文章连起来看,感受会更完整。
这一次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的过程中,从和田过民丰县到塔克拉玛干的一路上,有几个意外的小“收获”。其中,离开民丰后、进入沙漠公路前,路过一片墓地。
这是一片完完全全建在黄沙中的维吾尔族公墓,就位于216国道的边缘,远远看去,就像一座迷你沙漠小区,沿着沙丘顺势延展,方圆数百米。
这里的墓葬形式和我之前在喀什见过的麻扎群落又有所不同。它们没有拱形或方形的坟墙,大概是因为细沙不方便加固,如果不是有木栏框柱,很难分辨得清谁是谁的墓。这些墓就像一个个的小型篱笆园,逝者埋于沙土中,绿丛细枝束在坟头,有的也会挂素色的布条。
绿树和飘带的装点是维吾尔族土葬的古老传统,活人寄念于植物,一是希望长眠之人地下仍可有所荫蔽,心境能得以安宁,二是,绿植也代表精神和意念在另一个世界里常青。
之前在喀什认识的小妹妹曾跟我说,在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中,墓是人死后的“家”,也是人生最终归宿之前的末站,所以传统的维吾尔族墓地,要远离山河湖泊,以保持墓板不会遇水腐烂;要远离耕地,以免影响百姓生计;要远离人群,以确保“魂魄”清静。不过,这一片墓地总觉得少了点儿啥……
沿着墓园里的小路转了一圈,和几个已故者“聊”了几句,想起来要给他们的“树”添添水的时候,突然发现:咦?这里的坟墓前面,都没有挂着水壶呀!
维吾尔族的丧葬习俗中有一个给坟头的杨树枝浇水的小小仪式,以此表示对死者的祭奠(个人觉得这类似于汉族人上坟烧纸钱的习惯)……可是少了这存水的物件儿,似乎又不太符合传统的维吾尔族墓葬仪制。一边想着,我就一边沿着坡往上走:莫非当地的丧葬仪式把“浇树”这一步简化掉了?这时,在沙丘顶部,我发现了一组大型的储水装置:
这是一个两三米长的矩形金属箱,内部隐约留有水渍,旁边插了一根细细的木杆做“取水处”的标记,脚下的沙土中藏着埋了一半的蓝色输水桶,桶的末端连接着胶皮水管,上有阀门,拧开就会有清水喷出。哇,那坟头确实用不着挂水瓶子了,前来祭拜的家人也不用千里迢迢地带着重重的水壶了。民丰墓地这统一“灌溉”的模式设计得挺好,方便又智能。
当然,上面咱们聊的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风俗知识呢,当然不是凭空说说的,它们一部分是来自于我平日里所阅读的历史书籍,更大义部分是来自于新疆各市、区、县的当地博物馆。说到博物馆我就想起来了,这民丰博物馆,挺值得一逛的。
我是疫情之前游览的,所以不知道现在还开着没、搬迁没、改名没、有更新更大的博物馆建起没。馆内珍藏着几具3000岁的干尸,但大部分文物都不让拍照,所以只留下了几张不太像样的影像。这里展示着很多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还有丝绸之路上的人文、艺术风情,再有就是尼雅遗址与精绝国的传说。
精绝古城是一个谜,至今都是。
由于早期文化遗存较少、可参考资料零散,且尚有大量的遗迹未被发掘或发现,影响了学者们做汉代之前的历史考证及对史料的准确判断。另有一些描述看得咬牙切齿——很多精彩绝伦的宝贝在上个世纪初被外国人给偷走了……啊,提到斯坦因这仨字儿就气不打一处来,虽然盗贼不止他一个。先不写了,咱们下篇游记见。
上图:民丰博物馆里的干尸。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再聊。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