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照例带着蓝牙耳机、听着下载的一门课程跑步。跑着跑着、听着听着,忽然觉得这门课怎么这么没意思,要知识性没知识性,要趣味性没趣味性,对我可是一点帮助也没有。听这样的课不是纯粹浪费我的时间嘛!
于是,索性关掉耳机跑,听着、感受着自己身体的变化。
瞬间,一个念头由心底生出,天空仿佛飘来五个字:我要断舍离!
所谓“断舍离”这个用语来自佛教,本来是一种行为法则,亦是一种行为哲学,就是面对人生的各种“贪嗔痴慢”要断然舍弃。
而当今社会把“断舍离”在生活中发扬光大的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她推出的概念是: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她不但身体力行把她认为没必要的物品全部舍弃,还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号召大家“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喜欢看日剧的朋友一定不陌生,2016年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风靡全世界,影响了千万人。这部电视剧主人公麻衣喜欢空空荡荡的房子,所以日常总会抓紧一切机会收拾与整理。对她来说,不需要的东西就要果断扔掉,她将“断舍离”发挥到极致。尽管有时被家人制止,麻衣依然锲而不舍地扔东西,无论珍贵与否,有没有特殊的意义,一旦无用只有被淘汰。
极简就是美。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何尝不是这样?
400070866_wx.jpg
我曾经非常想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浑身每个细胞都包含着知识的人。所以一度有囤书癖,搬过好几次家,别的东西没留下啥,唯独那十几麻袋书一直跟着我。后来买了kindle,就开始囤电子书。看看我的移动硬盘,里面足足有200多G的电子书。我们知道一般一本300多页的纸质书制作成电子版也就3、4百kb,1024kb=1M,1024M=1G,朋友们可以大致算一下我囤了多少书!是不是抵得上一个图书馆了!
这两年是知识服务时代,我又开始囤课。在各大知识服务平台订阅的课不计其数:“得到”、“千聊”、“喜马拉雅”;“有讲”、“中读”、“中信书院”......只要看起来顺眼的课都订。
罢特,但是,说句实话,这些书、课程,到目前我看的、学的连1%都没有。因为书籍和课程太多了,所以不免急躁,恨不得学唐代诗人张籍,把书烧了吃掉,这样直接把知识塞进脑子里。其实越是急躁,学的越是粗糙,很多书籍和课程就是走马观花一遍过,而且这一遍过的还非常草率,更别提复习、实践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看过的书,学过的课,大多没什么具体印象。
著名文学家哈罗德·布鲁姆曾经曰过:“我快七十岁了, 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 因为时间不允许。”是啊!知识是无限的,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再这么荒废下去了,我的大脑也要“断舍离”!
经过跑步的这40分钟的思考,我认为我的问题主要是这么两个:
一、目标不明确
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这人世间的各种学问、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像我这样拿有限度的生命,毫无目标、漫无目的的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是一件忒傻逼的事。
经过深度思考,我明确了我的目标。围绕我的目标,我需要打造的我的成长维度主要就是这么三个:我的本行金融理财、写作、英语。而我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纯文学、历史、哲学、音乐、心理学(我发现我的爱好还真广泛)等等就先放一放。于是,我把有关于金融理财、写作和英语的书籍、课程全部挑出来,一本书一本书、一门课一门课的重新回炉再造,其他门类的书籍、课程“断舍离”掉。
二、把知识学死了,缺乏践行
宋代诗人陆游曾经有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所以我要把眼光放远,就像李笑来老师曾经曰过的“不要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戒骄戒躁、保持耐心,每一本书、每一门课都做到反复践行,直到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本能,遇到应用这些知识的场景时能“不假思索”的完成为止。
经过这样的“自我洗脑”,顿觉茅塞顿开、心开目明。从今天开始我就要“断舍离”了,各位朋友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巴音,谢谢观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