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HOOKED上瘾

作者: Yumi玉米大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2:56 被阅读4次

阅读感受总览

2019年的第3本书《上瘾》。

易读性:5颗星(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支持上瘾模型和一些心理学理论,书中对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产品的分析对产品从业者很有启发,因为自己就是用户,也很喜欢这些产品,所以读起来也感觉很轻松);

阅读时长:约6-7小时;

推荐指数:4颗星(一个上瘾模型+一部分心理学理论+一小部分行为经济学理论+大量的案例分析;案例很精彩的地方,看书或看别人的分析过程,是让自己从知其然转变为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很多案例我们也曾经看到或经历过,但很多我们都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比较适合的阅读对象:产品运营、产品经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创业者;

不想看长篇文字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拖动到底部,看整理后的思维导图~~~


我为什么会读这本书

《上瘾》这本书本来不在我的年度书单计划内,因为上瘾模型很简单,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这本书我一直没有读过,而且之前我一直有个原则:书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会反复把一本书看几遍,去理解作者的思维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我觉得花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把一个人的经验吸收个70%-80%就够了,但是最近我发现这个原则不一定全对,在新手期这个最快的方法,但是越往后,它会限制一个人的视野和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就像《原则》中提到的:我们应该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有效的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由高层次的我 在观察和考虑所有不错的选择后,最终做出最佳方案。简单来讲就是“兼听”。看书或看别人的分析过程,是让自己从知其然转变为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接下来我把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做个分解,第1部分:习惯的养成;第2部分:上瘾模型;第3部分:心理学/经济学/人机交互理论。


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由用户潜意识控制的,要让用户对xx产品上瘾,首先要让用户养成习惯,对产品产生依赖。比如我们每天早上睡醒会先摸手机,然后打开微信。要建立用户的新习惯,有2个因素:

频率,即某种行为多久发生一次;

使用过程中可感知的用途,即在用户心中,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多出了哪些用途和好处。

15年滴滴快的大战的时候每天疯狂的发红包,甚至周五2单免费(3公里内),通过提高用户的使用频次,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依赖,感受到了打车出行的便捷和高效,逐步的改变用户的出行习惯。但是在专车市场,滴滴始终在一个产品内推出专车服务;而快的却新推出一号专车APP,来打专车市场,导致用户要下载2个APP,而且初期2个APP的会员体系也没有打通。从此滴滴逐步占领用户心智,最终形成垄断。

当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足够高、可感知用途足够多时,它才可能发展为习惯。如果你因为无法实施某种行为而感到痛苦,那说明习惯已经形成。


上瘾模型

要培养用户的新习惯,书中推荐了一个经典的上瘾模型。通过触发引导用户进行下一步行动,通过简化过程推动用户进入酬赏阶段,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激发用户投入更多的精力,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持续性的依赖,进而逐步的形成习惯。

上瘾模型---触发( 提醒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 )

触发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实际应用中效果最立竿见影的还是外部触发,主要有以下4种:

付费型触发(最常见的如广告,当然广告也分很多种,去年由于迷上罗胖的《知识就是力量》,从而对碧桂园刷新了新的认知);

回馈型触发(比如淘宝双11的购物红包,各电商平台逢年过节的优惠券等);

人际型触发(比如拼多多通过分享微信好友实现拼着买更便宜,推荐新用户或xx奖励等);

自主型触发(让用户自主订阅,比如电商平台限时购里的xx产品的上架提醒等)。

外部触发是为了让用户完成上瘾模型,当用户完成一个循环后,外部触发就不再起作用了,就要通过情感来引导用户,也就是内部触发。比如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一句简单的文案让用户内心受到激励,透过文字能感受到产品的温度,这是正面情绪带来的内部触发,当然还有负面情绪,当用户发现xx产品能解决自己的不满或者消除烦恼时,就会渐渐与产品建立联系。

上瘾模型---行动( 人们在期待酬赏时的直接反应 )

让用户行动起来,3大要素必不可少:

充分的动机;

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充满热情,这就是动机。人们行为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做一个让用户爽到爆的产品,或者解决用户痛苦和恐惧的产品。

完成一次任务的能力;

时间---完成这项活动用户要投入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费力度,降低系统响应时长,缩短人工处理时间等,为用户节省时间成本。

金钱---用户完成这项活动所需的经济投入,比如印象笔记、teambition等工具类产品,普通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当需要相对高级的功能时才需支付。

体力---完成这项活动所耗费的体力,降低用户操作成本;

脑力--尽量做到简单,不要让用户思考,推荐大家去看《简约至上》《don't make me think》。

社会偏差--他人对活动的接受度,比如朋友圈隔三差五地会收到朋友发来的“拉票”链接,我的孩子在参加xx活动,帮忙投一票吧,这种拉票行为在非亲属之间俨然成为一种人情绑架。

非常规性--该项活动与常规活动的匹配程度和矛盾程度,想起了几年前淘宝的商品推荐,我这边刚下单一个电热水壶,首页就开始推荐各种热水壶,不过这2年京东的推荐已经做得很精准了,我浏览了什么商品,手机端首页banner图就换成相关商品的满减活动。

促使人们付诸行动的触发;其实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外在触发。

上瘾模型---多变的酬赏( 满足用户需求,激发使用欲 )

酬赏这里,我又融入了梁宁《产品思维30讲》里提到的关于游戏设计的用户激励系统的部分内容。

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有时候并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的那份迫切需要。酬赏分3大类:

社交酬赏---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猎物酬赏---从产品中获得资源/信息/金钱等具体物品;

自我酬赏---从产品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终结感、满足感。

在产品中设计用户激励机制,策划用户受激励点(包含不确定的爽点和确定的爽点)以及在中间的压力感,一种崩了很久的压力感,在到达下一个受激励点时被满足被激励了,这就是爽,就能激发用户的使用欲。但在产品设计中要注意以下4点:

用户触发相同行为得到的酬赏要多变,给用户不确定的刺激;

多变的酬赏要持续保持多变,一旦用户习惯了而又没有新意出来 ,用户使用欲就会下降;

保障用户自主权,不要帮用户做决定,避免用户产生逆反心理;

产品中“多变的酬赏”在吸引用户的同时,必须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

上瘾模型---投入( 通过用户对产品的投入,培养回头客 )

改变用户的态度---用户对一个产品或服务投入精力越多,就越重视,越有可能认为它有价值,因为用户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产品可以通过帮用户储存价值,增加用户之后使用该产品的可能性;具体可从以下5个维度来思考:

内容---用户自己维护的内容,比如我在公众号写文章,除了写的时候会使用,其他偶尔也会来看看有没有回复或私信等;

数据---记录用户的行为、内容,进行精准推荐,最近知乎平台加了新功能,我在发布文章后,平台会推荐跟文章类似的专栏给我,问我是不是要投稿,同时我也会收到其他专栏的投稿邀请,而这个专栏正好是跟我最近的一篇文章是匹配的。

关注者---此处感谢我的粉丝们的支持,是每天增加的粉丝数激励我坚持写下去;

信誉--用户的个人信誉,看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可以租房,可以免押金骑车,支付宝从一开始就在布一盘大旗啊;

技能--用户获得的技能,去年美团进军打车行业,通过发放红包火了一时,后来停止红包补贴后,用户量明显下滑,问了几个司机不用美团的原因,都是说用滴滴习惯了,有哪些规则都基本摸清了。


一些理论概念

书中建议产品经理们可以关注一些消费者心理学、人机互动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稀缺效应---物以稀为贵,比如聚划算等电商平台上仅剩几件的标记。

赠券效应(目标渐近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时,完成任务的动机会更强烈。

环境效应---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被一方面的信息所吸引。比如商超里的打折商品,大大的促销标签更容易吸引人们驻足。

逆反心理---即你在自主权利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触即发的反应。

良性循环规则---使用频率越高,病毒式增长速度越快;在产品中不断发现惊喜的用户往往更乐意和朋友分享这份感受。

席克定律---选择项越多,用户用于权衡的时间就越久。太多的或者无关的选项会让他们游移不定,不知所措,甚至就此罢手。减少有关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时间,这会提高某种行为发展为无意识习惯的可能性。

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如有两个功能相等的设计,那么选择最简单的。


最后分享下我整理的思维导图,不想看长篇文字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图哦~~~

关注公众号【零点零壹】 ,在产品的路上 和玉米大人一起 每天进步一点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HOOKED上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nwyqtx.html